APP下载

谈中专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7-09-27梅书跃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行为习惯

梅书跃

摘要:中专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存在自由心理,教师在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应將教育监督与管理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对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以及学生心理干预作为主体,促使学生行为习惯能够通过外界与内部引导相互作用,对良好行为习惯延续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产生全面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专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引导;教学创新

·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从中专学生生理、思维、心理年龄入手,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心理提供有效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日常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正面认识,以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积极推动作用。

一、以教育监督为辅助作用的教育管理途径

教育监督作为对中专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基本途径,从外在强制性角度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为学生行为认知、行为动机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并且能够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有效发展提供前提保障性作用。以教育监督管理为辅助,对中专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给予有效的评价,促使中专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认知心理及认知思维有效形成,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产生。

二、以环境教育引导为主体的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1.立足课堂环境熏陶,积极开展辩论式教育引导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中专学生良好行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将其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于对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将辩论教学模式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辩证性”教学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缺乏紧张性这一基本现状,让学生提出自身的观点。很多学生会认为紧张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自身操作能力及理论基础的掌握,另外还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紧张的学习过程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不利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心理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重要性进行正面引导。促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有利作用。而辩论式教育引导模式能够为了解学生提供有力的平台。

2.强调生活环境教育,有效构建情境教育组织形式

生活环境教育作为中专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渗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色彩。主要优势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得到消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引导作用更为直接。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心理引导过程中,通过社会较为敏感的时间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例如,为什么有很多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走失?通过这一问题让中专学生进行相互探讨,然后对学生自身的观点进行有效总结,并且对学生所持的观点进行正确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学情境逐步由课堂向生活走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说明,而学生能够体会到由于家长不良习惯的养成,最终使幼儿走失。学生对于这样的心理引导过程往往效果能够达到相对理想,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形成促进。

3.针对社会道德教育,有效组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对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创新途径之一。遵循学生社会参与积极性的发展规律,对中专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及认知角度形成积极转变。将社区实践与公益性实践活动组织方式为基础,对学生日常动手参与所具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总结,通过实践引导方式,对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促使中专学生能够准确意识到自身行为习惯对自身走向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从实践活动组织中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克制。这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基本作用及目的能够有效达到,并且对学生实践心理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结合年龄特点对中专生形成有效的心理干预

1.以生理年龄特征为主体,对中专生社会道德认知心理有效干预

中专学生生理年龄作为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外在表现,通常可以体现出学生外在性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可遵循学生生理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展开,强调中专学生社会道德认知的具体性及方向性。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基本行为习惯加以有效评价,从中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给予全面评估。针对中专学生生理年龄特点,在日常行为以及学习行为中所具有的不良习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和干预。主要的方法集中表现于心理交流、实验引导等途径,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面渗透,以此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心理评价,为学生无疑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

2.将心理年龄特征为辅助,对中专生道德行为心理有效引导

中专学生心理年龄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同样处于关键期。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对学生所具有的叛逆心理进行积极正面引导,以道德情感及道德动机的侧面激发为途径,对中专生道德意识的形成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中专生面对社会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出于逆反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对此对社会道德认知并不清晰。教师结合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状况,通过积极的道德品质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心理年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将学生自身的心理道德认知程度不断提升,以此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发展基础。针对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道德意志全面增强,促使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根本性改变。

3.以思维年龄为重要补充,对中专生道德行为规范进行心理强化

中专学生思维尚处于形成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但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逆向思维正处于萌芽期。对此中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行为规范的具体性认识还处于表面认识。将这一方面为基础,对中专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以心理促思维的形成,使中专学生思维年龄能够与心理年龄保持相互统一,对中专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意识有效树立。为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有效的补充作用,并且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认知能够与思维意识之间形成协调作用,推动心理干预过程所具有的引导作用不仅仅体现于中专学生心理层面,更重要的则是在学生思维中产生定势现象。

结论:

中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树立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出能引发学生心灵共鸣的养成教育新途径,由此体现出中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开展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及科学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两宁.对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李永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3]商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与实践[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行为习惯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创新学习学生行为习惯与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