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阅读重方法,文题比对巧辨析

2017-09-27李心雨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9期

李心雨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文言文段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阅读题其实并不难,毕竟高考考纲要求的就是能读懂浅易的文段。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文言文试题不过是整体阅读的副产品。

一、整体把握重方法

(一)五种方法,三个步骤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翻译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1. 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文章主要内容。

(5)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6)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 阅读步骤

(1)粗读。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

(2)细读。①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②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③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3)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要读哪些文字。这遍读特别重要,一定要细读、精读。

(二)掌握特点,明确任务

纵观历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无论是18套题的时候还是9套题的现在,选文绝大部分都是传记,尤其是近三年的全国卷无一例外。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1. 文言传记的特点:

(1)内容特点:人物的基本情况,人物的主要事迹,人物的性格作风。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而言,一般都包含下列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傳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2)形式特点:

①结构与线索: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橄榄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②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孙傅”称“傅”,“谢弘微”称“弘微”。

2. 阅读传记要明确任务

(1)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①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②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③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endprint

(2)明事: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对事件的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

其实,综合起来,文言文阅读的任务就是要明确什么人(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干了什么事(what),结果怎样(why)。

(三)圈点勾画,实例指导

【2017年全国Ⅰ卷】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 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2. 细读——明事知人。

(1)圈点出与传主谢弘微有关的时间、地点及主要事情。

(2)圈点并标明对谢弘微性格作风方面进行评价的词语。(具体见下面图表)

3. 做题读——(见后文)

二、文题比对巧辨析

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做题。但做题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細小的错误点。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他会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这种题解题的关键就是“比对”,即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归纳起来就是”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间和地点。

(一)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相关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7年全国I卷】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第12题选项B:弘微简言服众(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此举受到重视(混特所敬贵),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弘微每以约言服之),受到叔父谢混赏识(混特所敬贵),称为微子(号曰微子)。

【答案解析】“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错,原文中是指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人物张冠李戴。

(二)比对事件。高考文言文所选材料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这就犯了对事情表述失度的错误。与此同时,命题人往往对原文关键的细节词语故意翻译错来迷惑考生。这些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是设题的主要陷阱。

示例1:

【2017年全国II卷】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第12题选项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他担任平原太守时(其年,迁憙平原太守),诛杀盗贼首领(斩其渠帅),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余党当坐者数千人),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答案解析】“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错,原文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曲解文意。endprint

示例2:

【2017年全国III卷】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第12题选项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蓄意挑衅(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他坚决予以反击(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答案解析】“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错,原文是“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程度过重。

示例3:

【2017年天津卷】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第12题选项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六岁教书,恭愿仁顺),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答案解析】“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错,原文是“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以偏概全。

(三)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7年山东卷】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第12题选项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贞于江陵陷没,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答案解析】“之后,未曾间断”错,原文是“贞于江陵陷没,贞母出家于宣明寺”,时间有误。

(四)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模拟题《北齐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天保三年,(韶,指传主段韶)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答案解析】“泾州”应为“盱眙”,地点有误。

当然,文意理解题的比对法可能不仅仅局限于這四个方面,也许还有官职、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无外乎主要抓住三点: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没有耐心。②放回原文,找准区间。一般情况下,四个选项的先后顺序与原文各节次内容基本一致,即A选项内容与原文开头相对应,其余以此类推。了解这一特点,更利于快速找准比对范围。③聚焦细节,留心易错,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原文和选项两者间的差别正是答案正误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 廖宇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