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素质教育下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09-26窦剑眉
窦剑眉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出来的关键能力,而当前的教育环境的土壤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讲是贫瘠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到教育方式,书本的展现方式,大到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些环节去着手解决我们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培养出适应自身成长所必需的核心能力,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育方式
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是由学科与应试机制展开的,那么何谓应试机制?简而言之,以考试为手段,将人群进行分类,然后贴上各种“标签”,当然这个体制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了,也可以说它是历史的选择,因为这样的教育作为一种选拔制度已经是相对来讲最能保证公平的制度了,尽可能将除了智商之外的先天条件如家庭环境等的差异进行了稀释,即使大家起点不一样,但是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追平差异,但是即使这样的体系,存在了这么多年,却从未停止过被诟病。那么这样的体系主要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一、所学非所用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落脚点之一就是教科书,然而我们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知识的选择实在太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那么求全就无法求精,求精就无法求全,“精选课程”“精选书本”经常就变成了空口号。
那们首先我们就应该在教科书的展示方式上进行改革,教科书既要包括学科内容,也要以学生发展逻辑为依据,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情境,积极通过内容呈现、活动编排、学业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教科书不应封闭自我,而应该开放自我,而这种开放性主要包括内容的开放比如给学生留出补充的空间,和方法的开放比如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上,以期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自主获得结论的学习情境的提供者和引领者,能够为学生提供质疑与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比如我们可以在教科书中设立一些开放性答案的问题,而这些答案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源才能展开的学习活动,
(二)除了教科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高效能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制定的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主要取决于广大教师的教育自觉与教学行为这两者。光有了粮食,没有煮饭的锅,我们还是要挨饿,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做好將形形色色万千知识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容易消化的方式,讲的太深奥,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接受了,但是反映稍微慢一点的孩子就一团迷糊,逐渐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倦怠,或者在各种外力的压力下被迫机械的学习知识,那么时间久了,孩子的求知欲越来越弱,只知道多学知识,就有出路了,而没有取舍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是竹篮挑水一场空,学到的知识要么就是忘了,要么根本不知道如何实践。所以除了前面说的我们需要调整传统的书本展示方式,老师们的专业培训也是要跟上的,有很多老师满腹经纶,但是拿捏不好传道授业的方式,毕竟教学是一对多的方式,如果方式方法不对,确实有些学生会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情境学习很重要。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适当弱化我们鞭策他们学习的方式。
二、人生规划不明确
不难发现,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的能力,而中等以下收入国家相对跟重视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环境素养、特别是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那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如何推行核心素养框架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原则,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针对人这一主体的。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所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换言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尊重过程,任何素养的培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着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层次性,那么作为老师的角色,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而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我们必须认同的,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的差异我们都要看到,差异性造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差异,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种差异,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玻璃心,如果让他们自身感觉到了很多区别对待,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保证核心素养的养成上达到一个标准,一定要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协调好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有很多人认为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再去考虑职业规划的问题,人生目标更合适,在义务教育或者上大学之前考虑这些问题太早了,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找找身边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其实很多学有所成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定下了人生目标,这其实就像是写文章一样,定下大纲,然后再学习的过程中有重点的选择内容丰富自己的主目标,定下适合自己的长远目标,以后的每一步都为这个长远目标打下基础,这样的人生规划也许更合理,确实大学之前的很多孩子,对于走上社会,从事什么职业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定时联系家长,和学生的家人了解学生的心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业繁重的初高中生活中,尽量争取一些时间让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职业体验,为以后的人生目标打下基础,而不至于茫然。
而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参考国外的很多教育改革方向,以美国为例,美国教育的核心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共同组成,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有赖于基于素养的核心课程内容与21世纪的主题相结合的学习。其实,对比多个发达国家的教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发达国家更重视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特别是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那么这就和我们的目标很一致了,至少让学生们能在在脱离了高中有人监督的学习模式之后的那段适应期,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前进方向,真正去学习自己多向往的专业,所喜欢的方向,这样应该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长期目标。
在我看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们应该去探索合适的方式方法去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而不能让它只是一个美好愿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