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文明的传承和保护
2017-09-26林茹
林茹
古代文明有着特殊的魅力与文化特色,是现代文明演化的基础。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什么原因致使一些文明渐渐消逝?怎样使现代濒临消逝的文明得到传承与保护?本文以古埃及文明的消逝原因为例,探索现代濒临消逝文明的传承和保护。
一、现代文明冲击下濒临消逝文明的现状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几乎每一处地域或迟或早都产生了具有其地区特色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或者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渐渐地流传至今,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一部分;或者正在抵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奄奄一息,甚至已经消失。
对于世界而言,居住在西南非洲的辛巴人及居住在博茨瓦纳的布须曼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穆尔西人和居住在亚马逊流域、巴布新几内亚等地区的土著人所特有的土著文明即是濒临消逝的文明。对于中国而言,一些边远少数民族文明及少数中原本土文化习俗正是这些濒临消逝的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的快速性和掠夺性对这些边远少数民族文明及土著文明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这些文明濒临消逝,并为今后的科学文化研究造成困扰。
二、以古埃及文明为例古代文明消逝的原因
依赖于尼罗河而发源的古代埃及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的悠久性与神秘性在世界史上颇为显著。其中以象形文字与纸莎草、法老与金字塔、阿蒙神与奥西里斯为代表,其所具有的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都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为什么会渐渐消失,目前学界对它所知甚少?
第一,自然环境的变化。古埃及地处北非与西亚的交界地,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气候温暖,在临近河海地区湿润。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通过研究分析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金字塔附近掩埋Ipi-ha-ishutef棺材样本,发现树木年轮出现一段较短时期异常,可追溯至公元前2200年前,史前气候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一个短暂的干旱时期。该时期很可能导致阿卡德帝国的衰落,并影响了埃及古国王时期。
亚里士多德说过:“埃及全境明白地区是尼罗河的淤泥冲积而成,而今却正在旱化的过程中”,“而久被垦种的地块,却因过于燥旱而竟已枯竭了”。考古学家也认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150年之间连续50年的降雨量剧减而引发的长时间大旱;数十年全国范围的饥荒和纷争,最终带来了古王国的终结。
第二,国家内乱与外敌入侵。公元前17世纪之后,古埃及多次出现国家内乱及外敌入侵。公元前2134年,古埃及进入第七、八古王朝时期,上、下埃及战火燃起,古王国崩溃。美尼斯统一埃及后,战乱又席卷埃及。加之来自喜克索斯人(公元前17世纪)、“海上民族”、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入侵,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罗马帝国的统治、托勒密分治及阿拉伯人的同化都是影响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第三,自身文明的传承限制。文明的传承需要媒介和载体。轻便的莎草纸、石碑和象形文字应是古埃及文明传播的载体。然而古埃及文明消逝的原因不在于此,在于依靠上层贵族及祭司等神职人员的创作和传播。早在4世纪时,科普特文取代了埃及象形文字的世俗体,再加上罗马帝国狄奥多西一世对埃及异教的抵制,致使象形文字失传。文字失传,其记录的一个民族或地域所产生的文明也只是不为人所明白的刻画符号而已,这便加快了文明的消逝速度。
三、探索现代濒临消逝文明的传承保护
文化多元化的格局需要传承和保护现代濒临消逝的文明。
第一,保护文明发展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文明更多的产生和流传于文明发展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反映着当时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对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要在其文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进行。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交界处的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为保护和延续独特的苗族文化,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第二,加强文明自身传播传承机制。媒介研究者认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麦克卢汉著名的理论“媒介即信息”已充分揭示了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播媒介。
《云南印象》是展示云南乡土风情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通过特色服饰、传统节目、音乐、舞蹈等演出,采用62面鼓的鼓风、鼓韵和120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对民族文化资源整合重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再创经典民族风情。可见,文明自身传播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使用。加强文字的创造,语言和习俗的传承,以记录和传承文明也是时不我待。
第三,加大保护文化实体和传统文明的整理编载。文化实体的保护有利于大众更深刻且真实的感受到消逝文化的存在感。作为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实物进行科学维护,尽可能维持其原本面貌;作为民众,我们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如网络,报纸等了解独特文化的真实内涵;作为大众文化的持有者,我们应摘下有色眼镜,真实平等的看待独特文明,承认其合理的存在价值。
有关部门应加快对日渐消失的传统文明整理速度,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相关的族人,将一些口头存在的民族文化等编载成文件以保存。另外,也要出版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各级博物馆也应用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这门濒临灭绝的文明,并在收集该文明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多做工作。
第四,强化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社会对于濒临消逝文明的关注度。
鼓勵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或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所,大力培养保护、研究专门人才;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加大对于濒临消逝文明的宣传力度;引入濒临消逝文明或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切实的体会到文明的魅力所在,提高文明的生命力。
第五,重视濒临消逝文明的创新。使文明得以延续,得以传承的最佳方法是创新。给予文明新的生命力在于引导引入现代文明的机制,在保留本文明特色的基础下创新与发展。就像罗沙雷对于北京胡同的保护问题的看法一样:“保护胡同固然很重要,但那是上代人留给我们的,当代人又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我们不仅是传承文明,还要创造文明。”那么,对于濒临消逝的文明,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参考文献:
[1]人类古代文明消亡的自然环境因素[J].科学大观园,2010,(17).
[2]程辉.古埃及为何突然消亡[J].科学大观园,2013,(04).
[3]崔健.胡同:一种文明的消逝[J].北京规划建设,2005,(04).
[4]郑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发展,2008,(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