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离别辞:莫悲伤》

2017-09-26胡小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图形

胡小芳

摘要:约翰·邓恩的《离别辞:莫悲伤》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经典之作。其意象奇特、比喻精妙,被一代代的人反复挖掘,不断阐释。该诗虽创作于几百年前,但从不乏新的解读。本文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其中“天震”“金箔”“圆规”三个意象进行图形化的阐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与其爱人之间不同于凡人的平等和谐的爱,为对这首歌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离别辞:莫悲伤》

【中图分类号】I207.22

一、引言

约翰·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意象独特,充满哲学思辨,对不同的批评视角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其中形式主义视角认为该诗运用的“陌生化”手法,抛弃惯用意象,从哲学、科学和神学领域摄取意象,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女性主义视角认为该诗中代表女性的圆心脚是受限的,没有移动的自由,反映了邓恩的男权思想和17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解构主义视角认为邓恩的诗歌解构了伊丽莎白时期创作的固有模式,颠覆传统意象,打破统一格律。生态主义认为邓恩在诗中运用圆形的意象,恰恰体现了其超前的生态思想。人文主义认为其含有对古典文化的运用,对把古典主义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新批评主义视角通过仔细分析和充分把握文本,发现其奇思妙喻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使得玄学派诗歌经久不衰。然而近年来,认知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解读这首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二、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

自以色列学者Tsur在1983年提出认知诗学以来,关于运用认知诗学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尝试层出不穷。认知诗学运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运作和认知机制做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1]Tsur认为:“认知诗学是运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研究文学的一种跨学科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发信信息处理过程是如何制约和影响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或者如何制约和影响批评界所作的评论。”[2]我国学者熊沐清认为认知诗学的解释功能包括:“解释文本和解释阅读,即是解释读者如何界定特定文本的。”[3]这引出了认知诗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Edgar Rubin)提出。他通过对经典的“人脸与花瓶幻觉图”的研究发现,人的知覺场在头脑中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忽略了周围其他的图案。“图形”即感知的突显和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的衬托部分。熊沐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递归性”特征,即背景的分离会随着我们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在一次图形-背景分离中充当背景的物体可能在另一次分离中变成图形。[4]

认知诗学认为图形的突显和背景的弱现实现了积极而动态的文本阅读过程。文本叙事者通过聚焦的选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文本表达的前景化,如不寻常的意象、独特的描述、偏离常规的语言,创造性的隐喻等等,让读者在图形和背景两种不同的视觉信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紧随突显的图形,完成对文本的主题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解读《离别辞·莫悲伤》

此诗是诗人将要离别爱人所作,在诗中,诗人告诉妻子不要像月下俗人一样为肉体的分别而哭泣,要超脱凡人之爱追求精神之爱。“让我们熔化吧,默默无语,不要泪流如洪水,叹息似风暴,那将会亵渎我们的欢娱—要是让我们的爱情被俗人知道。”[5]世人的爱营造成“地震”意象,而他和他所爱之人的分离被营造成“天震”意象,诗人言下之意他们的爱是灵魂之爱,不受天震影响。诗人还把他们的爱与炼金术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经过提炼后的爱情”,身体上的分离不会使彼此疏远,反而是一种爱的延伸,“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展,/像黄金达成了轻柔无形的薄页”。[5]最后,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非常罕见的圆规意象,把自己和爱人比作圆规的两只脚。“我像另一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5]

从认知的宏观层面看,诗人把他和妻子爱情所有的象征选择了“天震”“金箔的延展”“圆规”等三个陌生化的意象,那么这三个意象被当做图形突显出来,而背景则是以身体之爱为代表的俗人之爱。从微观层面中,这三个意象分别是各自背景中的图形。首先是“天震”的意象,作者把世俗之人的分离营造成“地震”意象,造成破坏、灾难和恐慌;而他和所爱之人的分离从这样的背景中突显出来,他们的爱是“天震”的意象,是各种天体远在太空的碰撞,然后“innocent”一词表达他们的爱不受天震的影响,以突出他们精神之爱的伟大。这样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接下来是“黄金的延展”,传统的“分离即是离开”的观念在这里成为背景,作者标新立异,认为“a breach, but an expansion”, 作者颠覆“分离就是离开”的传统意象,表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意:空间分离并不会使他们彼此远离,反而使得爱情得到延伸。“黄金被锤成金箔,面积扩大”这个意象成为图形突显出来,以反衬背景里世俗之人的传统看法。

由此可以看出,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作者就象是欣赏一个个优秀的摄影作品,或是听作者讲述一个个动人的、不同寻常的故事。读者随着作者的焦距和角度,视线聚焦到某个细节,时而又推广到不同的远景;或是听作者讲述他独特的视角,以区别与其他大众的背景,随着他的视角转换、勾连,想象,让读者带着各自的背景、经历、禀赋认知风格来欣赏不同的作品。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约翰·邓恩的《离别辞·莫悲伤》进行了解读。该诗自从问世以来,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它的解读也是前赴后继,从未停止。而本文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提供的一个新的视角是,使文本的图形化信息得以突显,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弱化背景、紧随图形的选择,带着各自的认知和经历来阅读作品。诚然,图形化的方式增加了文本对读者的吸引力,筛选除了阅读和分析的重点,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该作品的写读过程。并且,从另一个角度,这部作品的开放性证明此诗丰富的内涵,对不同理论视角的适应反过来证明该诗强大的生命力。

[1]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J].w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

[2]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01,27(1)33-38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形
图形变变变
巧手摆图形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神秘的图形
数图形
图形变变变
智力测验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