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图式”价值及应用浅谈
2017-09-26李鹏高苏荣陈李娟
李鹏+高苏荣+陈李娟
摘 要: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应得到普遍高度重视。在具体的应用中,数学图式可以以直观攻克抽象,从浅显中发掘深奥,从单一中发现丰富,变模糊为清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图式;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在应用实践中可以以直观攻克抽象,从浅显中发掘深奥,从单一中发现丰富,变模糊为清晰。但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教师对数学图式应用不足,对数学图式理解也不够。笔者不嫌烦叨,在此联系教学实际简要谈一些看法。
一、“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数学知识一般为抽象的知识,重在逻辑分析,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显然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如果按数据规律引导学生从抽象到抽象,势必难以理解。所以,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成了小学数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数学图式”正是直观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图式以及演示,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逐步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二)满足数学教学的需要
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如果依靠常规的数学问题的引导,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用不会太明显。但如果依赖于深奥的题目,又会让很多学生感到困难。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借用图式解决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力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发展其数学意识和能力。
从以上两点可见,“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理应得到重视。
二、“数学图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直观攻克抽象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需要借助形象化的直观手段来辅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图式”由于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要,但直观中蕴含着抽象的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同时,会从中体会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图式”成了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媒介手段。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解答“把一个长方形水池的长增加4 米,或宽增加2 米,这个长方形水池的面积都会增加24 平方米,原来这个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时,学生头脑中难以形成文字所表述的“场景”,分析数量关系时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将文字转化成图形(如图1),这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根据长增加的米数和24 平方米算出宽,根据宽增加的米数和24 平方米算出长,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将文字转化为图形来解决问题,可以化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从浅显中发掘深奥
数学中,计算其实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之一,教学当中如果从计算到计算,学生势必无法理解,感觉枯燥乏味。如果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图式”,则可以让教学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而且使学生透过浅显发现深刻的内涵。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计算“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相加为10”这类特殊算式的巧算方法。比如“24×26”,可以引导学生将算式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再从长方形的面积着手(分成20×20、20×6、20×4 和6×4 四部分,如图2)来想象巧算方法的来历。因为十位上的数相同,可以把原来长方形中的“20×4”移动到右侧,推想出:24×26=20×20+20×6+20×4+4×6=20×20+20×(4+6)+4×6=20×20+20×10+4×6=20×(20+10)+4×6=2×10×(2+1)×10+4×6=2×(2+1)×100+4×6,即个位数相乘作后两位,把十位上的数加1 再乘十位上的数作高位。整个转化过程,儿童感到很惊奇,原来巧算的道理可以想象成图形来探究,探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想象的兴趣得到了维护。
(三)从单一中发现丰富
单一的纯数学材料易让学生感到乏味,但如果是结合了“数学图式”的数学内容,学生则感觉大不相同。而且数学图式可以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材料出发,发现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在比较0.6 元和0.48 元时,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化单位”、“想组成”的方式让学生验证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懂得0.6 大于0.48 的道理,还需要借助图形、线段图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如图3),这样,在丰富的学习材料面前,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本质,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表象,让学生学会多種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为后面的小数计算打下基础。
(三)变模糊为清晰
小学数学知识中,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限制,许多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模糊的。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即以“数学图式”的方式来理解,则会容易很多。在“数学图式”的助力下,原本模糊的内容,可以变得很清晰。
例如“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问题是《分数意义》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表示出4 个、6 个、8 个桃的1/2,然后帮助学生抽象出一个椭圆等分成两份的数学模型“ ”,再让学生想象“每份中还可以放什么,也可以用12来表示?”如此,从具体的教学实例到抽象的数学图式,不但可以消弭认知难度,而且可以实现对分数意义的认知飞跃,从而更深刻地把握分数意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