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四步循环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

2017-09-26叶启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篇文章导学语文课堂

叶启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渴望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准确解读文本,找到一个撬动他们思维的支点。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使阅读成为一种对话,使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期待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课堂,让草根教研绽放活力。随着重庆市领雁工程项目验收的结束,“问题导学四步循环课堂模式”在学校集体智慧的努力下也初步形成。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践行这模式,学校各个学科组都在努力进行。本文所探讨的问题设计只是关于语文课堂导学的大问题,不是课堂中间链接性质的小问题。在此,将我们组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陈述:

一、课堂现状分析,研究课题目的

实践中发现在“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大和空的现象。

1.“大”。即问题随意性大,缺乏指向性。课堂问题设计不精心,一个问题可以放到任何一篇文章。如: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是不需要教师准备,但问题在于学生接受到问题就是一头雾水,回答问题可以泛泛而谈没有意义。

2.“空”。即无效问题堆积,缺乏引领性。在课堂上教师讲课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整个课堂就是教师提问学生答问题。更多问题是无效问题,学生可答可不答。如:如不是?对不对?反复出现。课堂整体感觉很零乱,缺乏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对文本解读整体性欠缺,学生容易形成盲人摸象的错觉。

交流分析,老师对学校课堂模式的内涵理解不深,所以执行显得很茫然。另外,发现老师们不能执行的原因是:用问题导学感觉课堂时间不够,不如用常规教学模式来的快。为了自己认为的“高效”而忽略语文课上问题导学。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再次学习学校《巫山县秀峰中学问题导学四步循环课堂模式》,特别强化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掌握提问策略,提升课堂效率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问题导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师生进步。本课题组通过研究探讨觉得可以从这个五个方面进行设问导学:

1.根据文本内容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解读文章内容。如《散步》这篇文章,设问:在散步时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看似很普通但是在这篇文章解读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就是散步时的分歧,才能够更好的突显文章的主题。为什么这里不把研究主题问题当重点,因为是语文课必须是以语言文字为重点,不要当政治课处理。

2.根据主题解读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挖掘文章文字隐含的内容,提升文章主题。在具体的课文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到位。如《老王》问题设计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平常,但是这恰恰这篇文章学生最很难理解的地方,从而我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及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是什么。

3.根据语言赏析设问。问题设计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语文课堂很多老师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不分文体面面俱到,这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病。如《云南歌会》在课堂设问为: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从作者的文字中你有怎样感受?此问题在突出从作者文字中去感受云南歌会,这恰是语文课堂的重点所做。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美,美在那里——语言。

4.根据文本思辨设问。思辨性设问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达到学生思维碰撞目的,产生新的认识。如《陈太丘与友期》设问:太丘离去妥否?很明显这是一个具有辩论性质的问题,可以说妥,也可以说不妥。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一步挖掘,找出背后的内容,同时有走出文本引导学生在生活该怎样去做会更好。在初中课文中有很多篇目是可以提出思辨性问题的,或许本文所举的例子不是很典型,但是这一个问题的方向。

5.根據价值取向设问。这个是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而决定的,有许多问题在某些方面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从而进行设问导学。如:《斑羚飞渡》设问是:这是生命意义的漠视?问题重点在写个体生命在面临灾难的选择,从而避免了学生进行其他不正确的解读角度。关于文本价值取向,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读,达到“懂、透、化”的目的,需要把文章与作者、编者、学生进行对话思考。

三、典型案例赏析,提高问题质量

案例1:《再塑生命的人》课题设计问题是“同学们,课文最后说‘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学习此文你如何理解幸福?”根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根据问题理清文章内容“作者幸福在哪里?”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幸福?”从问题设计看符合学校课改课堂基本要求。案例2:《台阶》课堂设计问题是“同学们,父亲用大半辈子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到底值不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问题的设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独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白了文中父亲形象的意蕴,文中的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他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从这方面说父亲的付出是值得的。案例3:《风雨》课堂问题设计是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结合文章你怎么理解?通过默读,朗读,独学和群学,集中展示完成文本解读,另外课文进行了“烈日”小写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篇文章导学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我是小导游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