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7-09-26李方徐作英
李方++徐作英
【中图分类号】G633.91
课堂提问,每位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用,所以是一种最基本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提问,有效提问,是自己一直困惑的一个教学问题。
前段时间生物教师教研会上听了两堂复习课,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植物的激素调节》两个教师分别选择了应届班和复习班的学生上课,对两个老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情境、提问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现以两堂课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在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一、提问的类型
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相关理论,结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认知目标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学习分类水平”的界定,将提问分为:回忆型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
1、 回忆型提问
回忆型提问通常是根据记忆来回答,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或对事实及其他事项做回忆性的重述。两堂课中教师均以“学案”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现、确认,这种提问方式往往通过学生回忆学过的概念、规律等,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理解型提问
理解型提问通常要求学生对已知信息处理之后,再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所学同类知识的异同,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属于较高级的提问。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设问:将幼小植株横放一段时间,会出现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现象,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考察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分析型提问
分析型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和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高级认知提问,这种提问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往往能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学习印象,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如何判断植物生长方向?”这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然后将这个问题分成了两个小问:“如何判断生长素的分布?”和“如何理解生长素两重性对植物生长方向的影响?”通过本节课课堂教学,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判断植物生长方向的方法:
(1)明确外因和研究部位 (2)明确生长素在研究部位的分布 (3)明确生长素对该部位的影响。
4、 综合型提问
综合型提问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并做出回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节课中,在讲述生长素的两重性时,先展示两个背景(见下图),然后提问:已知胚芽鞘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在c—d段(不含d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该在哪一段?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以向光性生长的原因为基础,明确两点: A、B侧生长素浓度的关系;A、B两侧长势的比较,再结合对图1的理解,最后得出准确的答案。
二、反思自己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常见问题
1、 从提问的类型来看,重记忆型问题,轻理解与评价型问题
在平常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都是回忆型问题,缺乏高层次的问题。多数时候学生只需要用“是”与“否”、“有”与“无”等来回答。这类问题,没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也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2、 不关注所有的学生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问的时候,经常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回答,更有甚者是教师先叫起一个同学然后再提问题。如果一个同学没回答出来,就直接叫同桌或者旁边的同学回答,体现出来往往是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提问根本无法使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讨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 提问数量偏多
在教学中,自己也经常在提问,提问的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的空间,虽然学生对答如流,却缺乏挑战性和创新性。有时候甚至是是自问自答。所以还是应该从教学重点、难点着手,经过反复推敲,提出真正能触发学生思考的高质量的问题。
4、 提问没有一定的梯度
在提问时,很少仔细思考问题的层次性,往往是随机的在课堂上提问,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教学观念,缺乏科学提问的理念和意识,大部分提问仅停留在测试基础知识或维持课堂纪律方面。
三、尝试改进的措施
针对自己课堂中提问的诸多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需求,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 问题设置要把握还度
問题的度包含:难度、跨度、梯度。
首先,从难度这个角度来说,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与已学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难度,正所谓“跳一跳,够得着”。比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后再提问“豌豆作为杂交材料的优点是什么?孟德尔成功得出遗传的两大定律,运用了哪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个规律各自适用范围?两个规律之间有何联系?”这就能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自己的内化,准确的回答出来。
其次,从跨度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内在联系或者因果关系,比如在复习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就应该将这两种生理活动放到一个植物体中,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哪些方面不同?二者有何联系?最后将二者的联系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题和图表题。
2、 问题要先提后问
先提出问题,再叫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时间。避免“突然袭击”,让学生毫无准备的回答问题;也避免按照座位顺序提问或者依照点名册上的名次号,或者叫班干部回答,等机械的方式来提问。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真正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3、 问题要适当停顿,表述清晰
在课堂中,由于自己语速较快,所以在提问时,经常一句带过,表述也不清楚。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混乱,无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提问时,应该表达清晰,在关键词处稍作停顿,而且只说一遍,尽量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总之,尽量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转化为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国裕.高中生物教学反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93-98.
[2]汤萍.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J].生物学教学,2012,37(12):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