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判断别人
2017-09-26柳叶
题目
轻易就断定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面貌。所以在我们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
要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作文审题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把握材料的思想,不要断章取义。但是在实际的审题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只抓住其中的某一個词或者某一句话来做文章,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偏题或部分偏题的情况。要想整体把握材料的含义,最常见的做法是分析材料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文章立意。
这则材料有三句话,彼此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第一句话强调我们容易犯轻易评价他人的毛病;第二句话强调导致评价错误的原因在于人有不同的面貌,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第三句话则是基于前两句,指出我们对别人做出的评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
因此,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两个重点,一是不能轻易评价别人,二是人因会发生变化而存在多种可能性,这两者在作文中应要有体现。另外,虽然不能轻易评价别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就材料来看,原因应该放在需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别人,需要打破看人的既定思维等,而不是强调是出于身份歧视或者职业歧视等,要整体把握材料。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素材:雨果笔下的冉·阿让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因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原本他只被判了五年徒刑,但由于对法律的不信任,他屡屡越狱以致罪行加重。入狱后,冉·阿让倔强不惧强权的个I生让警长沙威深恶痛绝,过人的力气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遂结下一生相互追逐的缘分。假释后,冉·阿让受神父启发决定重新做人,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
运用示例
雨果著名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曾经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偷儿。如果我们的眼光就此定格,相信“三岁看老”的说法,那么冉·阿让的一生已经被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差”字。可是雨果并没有让他沉沦下去,在洗心革面之后,冉·阿让非但不再犯罪,甚至成了一个令人敬仰、为民造福的市长。他救了苦命的芳汀,并抚养芳汀的女儿,视如己出。这个被博爱光环所笼罩的人和当年那个偷面包的小偷儿,是同一个人。
标杆作文
撕去标签
张依娜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个哲学唯物辩证观的命题,在我看来是确确实实的真命题。这个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界定好人和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而这个时代最大的弊病之一,莫过于太容易给一个人下定论、贴标签。著名的“韩春雨事件”曾轰动一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当他宣告自己实验成功时,多少人给他冠以“大科学家”“下任诺奖得主”的称号;但当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无法复制这一实验后,质疑便如同潮水般涌来,他又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可是谁又知道他是否真的成功了呢?诚如“地球是圆的”这般的常识在过去的几百年问也曾被认为是一种错误说法。
当回过头来反观那些我们曾给别人贴上的标签,多少年后是否有撕下的冲动?或者我们本就不该给人贴标签?那些曾被我们贴上“神童”标签的少年,有多少人在后来“泯然众人矣”,那些被我们冠以“精英”的存在,又有多少人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民问有句古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有句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佛教里也有“回头是岸”的说法,都是在说一个犯了错的人,但凡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便仍能获得认可。
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别人贴标签,因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给人贴标签就是认为人会“一直踏在某条河流”。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贴标签无疑是愚昧短视的做法。有个词叫“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但依我看,盖棺论定仍然为时过早。历史上有多少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如秦始皇、曹操、王安石、袁世凯等,尽管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有关他们的争论依旧喋喋不休,从未止息。
人生来就伴随着无数可能性,没有必然绝对的东西。给人贴标签的做法自然不可取,可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不去给别人贴标签,还要勇敢地撕下我们自己身上的标签。我们今天因“华二”学子的身份自然地被外界贴上“优秀学生”的标签,我想也是应当撕掉的,只有撕去,才能遵循自己心中的标准,从而勉励自己越而胜己,而不是被别人所定义。
所有标签,一应如是,皆当撕去,不断地去挖掘潜在的可能性才是个人、集体乃至社会进步的根本。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就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写起,从哲学的意义上探讨人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与变化相对立的则是“标签化”的判断,这样一种判断是简单粗暴的,它否认了判断主体的“我”和判断对象的“人”的各种可能性。张依娜对一些传统说法的认识,例如“浪子回头金不换”“盖棺论定”等都有自己的理解,且能用这些论据恰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她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柳叶)
以镜窥人
程梓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镜子,每个人在镜子前都是赤裸的。我们小心翼翼地窥探它,不敢直视它反射过来的复杂光芒。往往只在这时,我们才惊讶于它的多面,才逐渐对自我有了深入的认识,才慢慢发现,我们从来都不是只有一副模样。
而我们总是热衷于以永恒的目光去打量不同于自己的每一个人,并轻而易举地下了定论。这定论必然经受不起日久天长的考验,它脆弱得不堪一击。少则数秒,多则几年,那些被我们贴上的标签终究会被撕下,印证我们的无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深深懂得自身的多变性,却总是期待着他人的不动如山,这本就有悖于自然规律。因此,真正的智者知道如何与时间做斗争,即使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永恒,但懂得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捕捉到那面镜子的变化,并包容它们。
年幼之时,我们最喜欢给事物下定义,比如狼就是坏的,日本人就是残忍的,殊不知这样的思维方式延续到了今天。这种“非黑即白”的思想太过绝对,甚至是错误的,不然为什么总有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人们总是不能深入而客观地评价一件事,更别说评价一个人了。因此,我们不能只徘徊停留在镜子的表面,而要审视镜子的变化所体现的共同点,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耐心。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这一看法本就是从大脑中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无穷的可能性。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就是轻率断定别人是好是坏,是愚是智。但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当我们正考虑如何去判断时,他就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了一个人,并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人,则他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使我们困惑。窥探镜中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都要细细琢磨,不可一蹴而就。
名师点评
程梓钦这篇习作能够较为紧密地围绕材料展开论述,从我们自己在不断变化写起,展开论述,进而认识到人和世界的复杂性,绝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并且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即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耐心。文章思路清晰,具有说服力。
(柳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