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
2017-09-26易忠吴驌騻
易忠++吴驌騻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相较于中东部地区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主要因素是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不成熟的勞动力市场、西部地区高校教改滞后、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等。探寻西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需要在准确把握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客观环境条件下考虑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快西部高校教育改革、拓宽就业途径等。
[关键词] : 西部大学生 就业路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
西部地区独特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对西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路径上不仅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共性:如大学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新的工作机会增速有限等,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从西部视角来分析问题:一方面,西部地区大部分属发展中地区,受自然、经济、地域等条件制约和历史等原因局限,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不愿来,而就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而言,相当的毕业生不考虑自身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或“北上”或“东进”或“南下”,或者在其流动区域无法充分就业,导致未就业数逐年增加。随着西部第二次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无疑为西部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思路。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研究西部大学生就业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部大学生就业不利客观环境分析
(一)西部高校毕业生面临不成熟的社会劳动力市场
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2010年80%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大公司,而不愿意到民营中小企业工作。”[1]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西部大学生选择到国有部门就业的趋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即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劳动力市场歧视”。同岗不同酬的现象较为普遍,无形之中形成大学生的“共识”,即报酬等于身份或正式编制,而非能力体现。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更趋同于“熟人”社会的认可,因此,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较为突出,潜意识地给社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种种障碍。
(二)西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待完善
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稀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服务水平较低。目前西部地区主要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校举办的招聘专场;二是教育机构合办的人才市场;三是政府主导,举办的人才市场;四是各种网络就业平台。受制于西部地区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有限,人才市场基础设施投入显著不足。甚至在政府主导的就业扶助上更倾向于安排40/50后失业人员。部分效益较好的单位几乎不招聘应届毕业生,而大批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南下或北上,进一步造成西部人力资源稀缺,恶性循环下来,西部建设得不到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客观上造成了国内人才市场的不均匀资源配置。人才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化,才是西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先决条件,政府应当积极地通过需求政策、供给政策、消费和收入政策的宏观调控,改变人力资源市场不均衡配置的现状,吸引西部大学生本地就业,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不够,比如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届时大学生在西部基层工作每月获得500元补贴,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才达到“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1000元(自2012年8月起执行)”。[2]此外,优惠政策单一,缺乏政策整体协调系统也是西部地区政府政策支持的不足之处。
(三)西部高校实力因素
由于西部整体发展状况相对落后,政府对教育和人才的投入相对欠缺,成为制约西地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西部高校教育结构未能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很好的同步联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而西部更缺乏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扩招的大学生,并没有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需要来培养;第二,部分西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盲目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起舞”,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加之西部高校教学质量与培养水平质量普遍存在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因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动手能力较差,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很“贴切”的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第三,西部高校的教学场地、实验场所及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第四,部分高校教师本末倒置,忙于在外做兼职、跑项目,据一项针对南方地区高校教师兼职情况的调查显示,有52.4%的高校教师在做兼职或做过兼职[3]。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西部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其就业。
(四)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从总体上看,全国就业市场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力市场更为不成熟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西部的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本身就达到了饱和状态,东部省市吸纳了超过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4]。第二,西部高校的毕业生总体素养在其他地区就业无优势,大部分西部高校毕业生需要就地消化,这就“助长”了西部用人单位的“高消费”和“超现实”,用人单位倾向于向重点高校、研究生集中,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而低端岗位又被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抢占;第三,西部地区企业单位招聘要求苛刻,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歧视性倾向,如性别、学历、民族、年龄、生源地、身高、相貌等,据调查,有超过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歧视性招聘政策,有超过四成的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遭遇过歧视性对待[5]。
二、西部大学生就业不利主观环境分析
根据教育部第三期公布的985和211工程高校全国分布来看,985工程43所高校,西部仅有5所,211工程百所高校,西部仅仅12所[6]。因此,从生源情况来看,西部生源质量自然就相对的较差,加之西部高校的培养能力与东中部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学生的先天“短板”就不难显现。endprint
(一)西部大学毕业生自身素养有“短板”
西部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失业原因除供求矛盾、市场缺陷以及制度设计问题外,也是由于知识型劳动力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如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具体来说,西部大学毕业生的文化基础相对东中部较差,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人文素养较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等。
(二)西部毕业生的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岗位招聘大学生都要提出具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而对于大多数西部高校的毕业生而言,在大学期间获得实践工作经验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西部大学生真正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无法在毕业前获得,实践经验的不足也越来越成为西部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尽管近年来在国家统一要求下,西部高校都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找单位盖章忽悠过关,而高校却视而不见。
(三)西部大学生就业观功利化
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大学生的功利化式就业观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看重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地位,西部大学生由于较多数的家庭收入与投入比相对偏大等因素,就业期望值偏高,而造成就业期望值偏高的主要原因则是大学生教育成本的投入产出不平衡,使得大批收入水平不高的家庭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债台高筑供养子女上大学,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寄予较高的期望,以求尽快回收人力资本投资。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较为功利的择业而就,近年来的公务员热、大学生北上南下就能说明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习压力增加和就业形势严峻。有相关调查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预期偏高,高于就业市场实际水平的20%--40% 。”[7]
三、西部大学生就业路径探寻
就业路径,指求职者的就业途径和范围[8]。探寻实现西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需要在准确把握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客观环境条件与主观条件等现实状况下,更多的考虑到政府制度设计、提升就业素养、拓宽就业渠道等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条中明确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地方政府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理应在促进就业工作中承担总体筹划和主导的作用,“如果政府在发展经济,制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9]那么,西部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有望得到合理的解决。
(一)西部地方政府法律制度建设与政策扶持
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就业市场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同样应当具备公平公正的特点。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导就业市场的合理化,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正义,建立相关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制度建设,阳光化招聘,杜绝“萝卜招聘”。西部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度层解决诸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工作经历歧视、身体歧视等,为西部大学生就业开拓宽广的就业市场。通过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不能只寄望于道德自我约束,还应加强就业歧视的各种立法工作,可以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如美国在1967年就颁布了《雇用年龄歧视法》,1972年实施了《公平就业机会法》,1976年颁发了《反性别歧视法》等等[10]。以此在西部乃至全国建立统一、有序的就业市场。有了规范有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3、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与国家政策的无缝对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西部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与国家政策配套,建立机制,缓解西部大学生就业压力。西部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纲:“政府将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業创业机会”,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使地方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持人才供需、结构、配置总体平衡。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公平的就业机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调整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发展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岗位。
4、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西部要建立地方人才市场配置以及人才资源的机制,确立人才市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地位。要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和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引导公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动进入市场挑选人才,激发人才市场的活力,以增加就业容量。此外,要严格规范就业中介。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努力搭建起以公共职业介绍为主的民办、校企合作、跨区域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在信息集中的地区建立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其它非公共职业服务中介,可以全部采取有偿服务的市场运作方式,并要求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介的宏观指导下开展工作。借助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载体,畅通政策信息流通渠道,让西部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及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
5、帮扶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
据调查,农村籍毕业生较之城镇籍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10.09%,而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800万,这意味着将有超过30万贫困大学生面临就业。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数量更多。西部地区高校应当加大对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实施动态化管理和精准帮扶,做好这类学生的求职补贴发放工作,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专业需求,有目的性的举办专场招聘会、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并对其他离校未就业学生提供持续的就业信息和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的人性化就业服务工作。endprint
(二)加快西部高校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强化优势专业
1、西部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
西部高校的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需按照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引导制定的专业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指导学业。做好为社会经济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契合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避免专业同质化,高校之间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培养特有的人才,强化优势专业的建设,突出特色专业。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就业,虽然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下就业关乎着高校的生存。但体制的缺陷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学无所成,所以大学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探索,西部要走出“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困境。西部高校离世界一流水平差之甚远,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也相当的差距。但这并不是“不作为”依据,必须努力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好务。应使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发展同步进行,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学有所需,学有所用。西部高校可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在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时,以产业为导向,提高西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以项目为纽带,提高西部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提高西部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
2、建立就业反馈机制,促进高校教育改革。
就业工作历来是各大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就业体系,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全力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反馈机制。一方面,通过就业反馈信息了解高校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反馈的信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进行改革。现行的就业反馈机制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就业反馈内容不够全面,欠科学;二是就业反馈主题不合理,缺乏有效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目前毕业生就业统计是由各个高校定期自行统计上报并对外公布,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使得高校就业反馈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合法性;三是就业反馈方式的局限性,目前大学生就业统计时间为毕业当年的9月1日和12月30日,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不足以充分了解就业问题的解决程度和人才培养现状;四是就业反馈指导思想存在偏差,许多高校仅把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当成一项任务完成,没有引导本校的具体教学改革,一些就业率低、课程设置滞后的学科不及时进行调整,不利于高校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就业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立好就业反馈机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反馈信息,探索毕业生适应社会、成才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三)拓宽就业途径
1、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第三产业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继续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构想。西部地区高校应当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投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促进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经济区域内,大量的投资和消费将得到释放,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消化,创造需求、促进就业,也是确保“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西部地区高校应当结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亚太自由贸易等重大国家战略,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渠道、新途径。
2、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涉及全局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但时至今日,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南下北上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上缓解。促进大学生面向西部地区基层就业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和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其二应当对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中东部毕业生源予以户籍档案的实惠政策,避免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制度性区域选择就业;其三应当增强人才吸引力度,优先对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比如择优进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单位等;其三,高校等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人才信息库,对毕业生的走向进行跟踪,及时提供适应的岗位,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3、鼓励西部大学生网络创业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以创业带动就业”一直是国家倡导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創业其本质决定了这一风险性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都较低,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率也不超过30%。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鼓励科技创新、网络创业。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网络普及率较高,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的日常选择;大学生们熟悉各种门户网站和网络平台的使用;熟悉并亲密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大部分学生参与过网络购物。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大学生普遍对网络消费环境持有理性判断。上述结论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初步具备了网络创业所需要的初步软硬件环境条件。但同时,统计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大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开设网店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首选,高达38%;在网络行业创业领域、产品和地点,大部分学生将家乡列为首选,对家乡特产依赖性较高,总体上达到了80%[11]。充分表明了西部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认知观念单一,所受到的创业指导不足。
鉴于上述情况,首先,政府和高校应当顺应时代经济发展,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其次,高校等教育部门应当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专业性指导。依托西部地区的地域性产业、特色产业,创新性的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政府和高校应当建立系统化的政策扶持体系。
参考注释
[1]宋专茂 .不成熟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路径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2,(01)。
[3]张启明.高校教师校外兼职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4(02)。
[4]李宏伟.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J].科学信息.2007(06)。
[5]崔平.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歧视现状及其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陈利锋.就业路径依赖、失业刚性与中国劳动力市场波动[J].财贸研究.2014(04)
[7]古天姣.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J],行政与法,2010,( 03)。
[8]苏益南.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注释:该论文为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及实证研究》(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11XJA880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