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他们为什么不买房?
2017-09-26丁小猫
丁小猫
比起重视买什么样的房、打造什么样的家,他们更重视的还是:居住在什么样的街道,如何度过休闲时间。
据说眼下日本房地产公司最紧缺的是会说中文的人才,因为这个国家已有超过10%的房产被中国人买走,且数字还在急速上升中。今天如果你在东京一幢刚刚建好的公寓里买了套房,很有可能明天你的左邻右舍也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正在成为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最大主顾——日本年轻人知道这件事,但他们并不焦慮于外来者跟自己抢占资源,亦不关心房价是否会因此蹭蹭上涨,因为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压根就没有买房这件事。
来日本之前,我隐隐知道日本年轻人不热衷于买房,断定是还没有成家立业的缘故。就算不像中国人一样把房产当作结婚刚需,生了孩子之后,必然是该买套房的吧?到了日本之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日本人的逻辑原来是这样的:独身时代租住在lK(单间)的单身公寓,结了婚就换成比较宽敞的1LDK(1室1厅1厨)或2LDK(2室1厅1厨),生了孩子之后?那就再换一套更大的,传统的一户建也可以,但都是租的。
日本东京街头的通勤人士
曾经认真地和一个日本友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年轻人结婚不买房?”对方一脸愕然:“为什么中国年轻人结婚一定得买房?”彼此观点相悖,无法达成一致,但我得知的是:在京都工作的他也是租房居住,迄今为止一次都没考虑过买房,至于他的那些大学同学们,无论在东京、大阪还是京都,无论未婚还是已婚,生了孩子的还是没生孩子的,85%的人都和他一样。至于那剩下的15%,一些在待遇丰厚的上市企业工作,另一些则明确表示是在做房产投资。日本友人不买房的原因很简单:一来是考虑到未来换工作的可能性;二来是不想被月供束缚生活,无论从工作还是金钱角度,买房这件事都意味着失去自由,都市里夜晚灯火通明的小盒子并不是家,而是牢狱。
问及日本年轻人不买房的理由,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答案:不愿意在同一个地方一生住下去;担心地震带来的风险;涉及金利、固定资产税和修缮费等问题,买房产生的附加费用令人瞠目;比起每分每秒都在下落的不动产价值,数十年间一份未涨的房租更加划算……
前不久,CBRE对世界12个国家中1.3万名22~29岁的年轻人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如果离开了父母生活,首选什么居住模式?回答“马上/将来购买住宅”的,日本的数字只有34%——在美国是71%,英国是73%,中国则超过80%,高居首位。
“极简主义”在日本年轻人中甚是流行
日本社会有一个叫嚣了很久的词:若者マイホ年轻ーム離れ。直译为:年轻人远离住房。意指这一代日本人对买房没有兴趣,拥有自己房产的人越来越少。根据最新一份国土交通白皮书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房产所持率已从1983年的17.9%下降到如今的7.3%;而30~39岁的群体,房产所持率也从53.3%降到了39%——24年间下降了14个点,速度飞快。而最新一个针对日本国内25~34岁年轻人租房率的调查则显示:数据已经从1973年的56.3%、1983年的61.5%、1993年的76.3%、2003年是77.0%,升至了2013年历史最高点:77.6%。
在传统观念中,日本人一生的轨迹大抵是这样的:离开家庭—租房生活—找到工作—结婚—生子—工作稳定—收入增加—租住更好的房屋—买房。结婚、家庭、稳定工作和自己的家,是从前日本人的固定人生套餐。事情在近年来发生变化,新世代的年轻人,不少在“离开家庭”这个环节就难以实现,依然和父母一起生活,即便终于独立,也只是处于“租房—租房—租房”的无限循环中。
原因之一是不断上升的未婚率。单身世代增多,晚婚和不婚主义盛行,对稳定的居住空间失去了需求,买房似乎也失去了必要性。另一个原因是年轻人贫困化。日本的年轻人也买不起房,属于“出生时正值泡沫经济破灭,找工作时遭遇全球经济危机”的悲催一代,在他们安身立业的阶段,正值日本终身雇佣制度崩坏,雇佣失去安定性,低工资的不安定工作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靠打工维系生活。早在2012年时,日本非正规劳动者就首次突破了2000万人大关,达到了2043万人,占据雇佣者全体比率的38.2%——靠打工为生的年轻人难以想象自己可以终身负担房贷,在购买心态上愈发保守,哪怕付得起首付,也不会轻易冒险。
千禧年之后,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工作的年轻人,租房心态也大不同于从前。“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房间狭窄,即便没有庭院,也要住在离车站很近的地方。”一位不动产业者如此说。年轻人对宽敞的居住空间失去需求,哪怕是在地价居高不下的中心街区,如果是仅能容纳一个人最低需求的狭窄公寓,也属于他们工资尚能负担的范围。
日本学者三浦展有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东京的年轻人正在流行住回四叠半公寓中。上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四叠半公寓,总面积仅有7平方米,最初是那些从地方上京的穷苦大学生在找到工作之前栖身的廉价房间。几十年后,那些短暂离开四叠半生活的年轻人又回来了,群体特征明显:首先,他们是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能活下去的一代;其次,就算房间里没有冰箱,他们也能靠楼下的便利店解决三餐。他们对居住环境唯一的要求是:公寓离会社越近越好,通勤时间越短越好,如此一来,下班以后便可立即回家,争分夺秒保证睡眠时间。endprint
三浦展举了一个例子:在年轻人中间高人气的“EARLY AGE”。这家有趣的不动产公司,旗下的公寓无一例外都设计为四叠半小房间,且全都集中于早稻田、藏前、門前仲町等近都心位置的车站旁。虽然狭窄,但设计合理,厕所、淋浴、洗面台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台洗衣机。一间距离早稻田车站大约7分钟的公寓,月租约为5.8万日元,在单身男性中间人气极高,终年处于满室状态,一位居住者表示:从小目睹父親每天往返于都心和郊区之间通勤的疲劳身姿,对那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无论如何都要住到公司附近。
从这些四叠半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出日本租房族一个共通诉求:职住一致。众所周知,战后的日本社会流行职场和居住分开的“职住分离”,上一代的人们大多选择住在首都圈郊外,每天到都心通勤——耗在路上的时间成本很高,却能保证居住空间的宽敞。
即便是那些有了孩子的年轻人,想要延续上一代的居住模式也很困难。不同于他们那作为专业主妇的母亲,如今夫妇双方共同工作的家庭越来越多,抚养孩子的同时还要从郊区前往都心通勤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把孩子送进保育院,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律加上一两个小时的通勤,也绝对赶不上保育院的接送时间。
在日本的书店里,常常会看到一些类似于“一生租房!”“房是绝对不能买的”之类围绕着租房买房问题的标题党,电视采访和杂志报道中,专业人士也经常给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观点:买一间新建的公寓,入居的第二天就将贬值了2%;建筑历史超过20年以上的一户建,资产价值为零……日本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买房,亦和此类对房产价值的不信任心态有关。
最近几年,偶尔会看见日本年轻人因为租房问题上街游行的新闻。组织者是一个名叫Call for Housing Democracy的群体,他们举着牌子抗议房租太高,要求使用税金进行住宅保障,并且立即增加公营住宅。组织者说:“日本年轻人的住宅环境实在太恶劣了。在欧洲,从国家领取房租补贴是理所当然的事,所有的发达国家之中只有日本没有这样做。”
参加游行的人,有一类人叫“网络咖啡难民”,主要是那些租不起公寓、每天依靠打工为生、仅能掏得起钱每天晚上住在廉价网吧里年轻人,算是比流浪汉稍稍好一点。还有一类人叫“Guest House难民”,就像我们在《最后的朋友》或是《四重奏》中看到的那样,几个人合租在一户建里,在日剧里自然是令人艳羡的时尚感,对现实中年轻人来说却是迫于经济原因的不得已选择:月收入只有10万日元出头的他们,梦想是住进单身公寓,但光是初期费用(礼金+押金,通常是房租的3~4倍)就付不起,而Guest House的初期费用只要一个月的月租,且常有入居第一个月房租减半的优惠,成本压倒性地低。
日本政府不是没有想办法改善年轻人的居住状况,但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想要实现雇佣的安定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从小处着手,于是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面向年轻世代的租房支援政策。
我在大阪租住的公寓,一间大约40平方米的2DK(2室+厨房+厕所+浴室),月租不到7万日元,外观长得很像新加坡的集体住宅,就是在是枝裕和的新片《比海更深》中出现的那种公租房。日本人称之为“团地”,是战后高度经济成长期出现的一种住宅形式——当时的日本住家通常是木造的一户建,这种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可谓是十分摩登了。团地基本由日本住宅工团或地方自治体建造,租金便宜是其最大魅力,一时间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后数十年,日本的经济状况和居住形态又发生了剧烈变化,时尚公寓越来越多,建筑历史超过40年的团地开始老朽化,设计样式也变得过时了。
对租房的年轻人最优惠的政策之一,正是团地住宅的复兴。有一家名为“UR都市机构”的开发商,将全日本几十万户团地住宅进行改造和装修后,以略低于市面的价格对外出租,而且不需要日本租房中必需的礼金、服务费、更新费和保证人。这使它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其中一些团地还顺势推出了“U35”折扣:如果租客年龄在35岁以下,3年间可以享受最大20%的房租折扣。
团地住宅不只打价格战,也致力于一种生活方式。从2008年起,它开始邀请无印良品打造样板房:无印良品之家。月租8万日元就能租到一个40平方米的房间,所有家具和设计由无印良品打造,走的也是简洁性冷淡风,又重视环保价值。如今,“UR都市机构”已在25个团地打造了样板房,最初只是在关西地区,今年起开始向首都圈和九州扩张。人气火爆程度,需要抽选才能入住——谁不想住在一间无印良品打造的样板房里面呢?尤其是:价格还那么便宜——这正符合日本人所说的“贤消费世代”:追求最大化性价比,以低廉价格获得高品质物品。
正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的土地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土地从“所有物”变成了“活用物”,不少日本人的心态也从“没办法所以只能租房”变成了“租房的品质比较好”,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积极的租房派”——对于这群人来说,租房绝不意味着品质低下。
乐观的租房派说:“租房的好处是想住哪里就住哪里,随时能搬家,绝对自由;就算经济收入有什么突发状况,也能够及时调整和应对,比买一个家的灵活性大多了。”比起重视买什么样的房、打造什么样的家,他们更重视的还是:居住在什么样的街道,如何度过休闲时间。
“日本年轻人不买车已经很久了,下一个来临的是日本年轻人不买房的时代。”
这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流行说法。可是不要忘了,即便一辈子租房,因为有《借地借家法》保障,人们也不用担心房东突然告知明天要卖房,陷入一年搬十几次家的境地,更何况,怎么会真的一辈子租房呢?父母的房产没有使用年限,就像某位日本同龄人对我说:“没必要买啊,总有一天会继承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