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关键在于政企合力

2017-09-25赵治纲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8期
关键词:降成本实体经济

赵治纲

摘要:“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其中“降成本”要求为实体经济企业打出一套“组合拳”。“降成本”系列组合拳开展以来,应该说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部分成本费用负担有所减轻、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依旧存在不足。本文就当前降成本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立降成本长效机制的相关建议,为降成本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实体经济 降成本 政企合力

2017年各级政府继续将“降成本”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在抓,也出台了一系列“降成本”的惠企好政策,但是,“降成本”工作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存在着一刀切式的降成本、不综合考虑经济后果的降成本行为,此外,企业对用工成本、用能费用、税费成本等反映依然较为强烈,部分成本费用依然居高不下,企业对降成本的总体“获得感”依然不强。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看待当前的“降成本”工作?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如何厘清降成本工作的政府关键着力点?如何建立降成本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降成本”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国发[2016]48号文),工作方案从税费、融资、交易、人工、用能用地、物流、资金周转、内部挖潜八个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打出了降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方案提出“经过1-2年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的总体目标。

2017年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称《通知》)。《通知》提出2017年降成本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减税降费,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等人工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成本。2017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部际联席会议将组织做好8个方面、25项重点工作。

降成本工作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国家层面的降成本工作方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成本意见和措施。比如,浙江省专门为此成立了减负办,由浙江省减负办、经信委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减负担降成本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共涉及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用能、用工、物流成本,降低涉企中介服务收费,降低消防领域服务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社会团体涉企收费行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规范涉企保证金管理10方面的35条政策措施。山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意见》(鲁政[2016]1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6号)。福建省颁布了《关于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闽政[2016]21号),针对税费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人工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看待“降成本”?

“降成本”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首先应从理论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剖析,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界定和梳理,对企业的成本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政府部门在降成本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角色,否则,降成本容易产生误区和误解。比如,企业认为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将成本越降越好,甚至取消税费、取消“五险一金”;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也容易存在不顾及产业链中上下游的利益,一刀切式的降成本、不综合考虑财政风险和宏观经济后果的一些降成本行为。

成本是企业制订产品价格的基础,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成本更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体现,因此,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对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对微观企业的成本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大成本”进行深入阐述和剖析,从而试图厘清我国降成本工作中的一些误区。

从成本会计学而言,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成本也可理解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对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通常会按照发生的成本是否可以控制,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或者按照成本形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来开展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

从微观企业的成本看,一定的成本投入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代价,因此,降成本不能是针对所有成本都要采取一刀切式的降低或取消,企业的部分成本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合理水平,而对于一些影响企业价值增长的关键成本因素(如:研发成本、品牌投入、渠道投入、人才投入等战略性成本投入),甚至可能还要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成本投入。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成本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一种“大成本观”,所谓“大成本观”是指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实施的宏观成本控制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大成本观”的降成本应是从政府的角度,从企业外部来降低和控制因政府施加给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成本、不合理收费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当前实体经济企业盈利和成本费用水平如何?

“降成本”需要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和成本费用水平,为此,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中剔除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称作“上市实体经济企业”,通过对上市实体经济企业近三年的盈利和成本费用数据进行剖析,来观察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情况、成本费用水平及其变化。

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近三年的盈利状况如何呢?通过图1可以看出,三年中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的净利润2015年最低,而2016年则实现了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了24.9%,说明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2016年的盈利能力在2015年较差的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这也与我国实体经济2015年最为困难、2016年实体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大背景吻合。endprint

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近三年的成本费用在什么水平呢?首先,總体来分析成本与收入、成本占收入比指标的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25万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了9.23%,营业成本为23.9万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了8.29%,2016年营业成本同比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此外,2016年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为95.65%,比2015年下降了0.83个百分点,这说明2016年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销售情况好转,盈利能力也相应有所改善,但是营业成本占收入比指标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其次,具体分析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的三项费用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三项费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2016年同比增长较快,财务费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16年销售费用为1.1万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了12.19%,管理费用为1.3万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了10.45%。

通过上述对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盈利情况和成本费用水平的总体分析,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比2015年大幅改善,但是在成本和三项费用方面,虽然财务费用2016年同比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近年来降息所致,而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2016年同比却出现了较快增长,且增幅均高于营业收入的增幅,说明我国上市实体经济企业的这两项费用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和合理控制。

四、从政企合力角度建立降成本的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降成本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降成本工作若要取得实效,应从政府和企业合力的角度来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在降成本中的角色更多是通过制度设计、简政放权、破除行业垄断、规范交易等方面来系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降的是企业内部不可控制的、隐性的外部成本。而企业更是降成本和内部控制成本的主角,是最为关键的一方。在不断强化政府降成本工作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发挥企业自身在降成本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在“降成本”工作中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合力,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降成本”的长效机制。

在降外部成本方面,各级政府应扮演的关键角色是降低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成本和隐性成本,即重点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破除垄断对要素价格的扭曲、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企业开拓市场、提高销售收入方面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政府应在建立和规范公平交易的市场,打击不合理的垄断和欺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强化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等;而企业在降成本工作中也应主动作为,建立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成本管理、成本对标管理、成本考核奖惩等措施来全面控制和降低成本。

在降内部成本方面,企业则应通过开展深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企业成本费用。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管理,采用新的技术,实行集约节约生产和经营;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强化目标成本管理;完善成本考核激励制度等方式,来实现“全方位、全员”降成本。

因此,不仅要高度重视政府在“降成本”工作中的政策落实和引导,更要在此基础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家素质培训,提高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从而为建立降成本的长效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降成本实体经济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