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反相成的深意

2017-09-25大路

醒狮国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列子樊哙韩信

大路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这一章,说的是相反相成。表象是这样,而实质却正是相反的。老子举出了好多对立统一的概念,如:“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敝”和“新”,“少”和“多”,“争”和“不争”。凡俗之人与有大智慧的人区别就在这里,我们往往被表象迷惑,而智者却能透过表象看见本质。

“委曲求全”和“虚以委蛇”

有则成语叫“委曲求全”,就应该出自本章的第一句“曲则全”。明代高僧憨山大师的解释是:

“曲”,《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东晋训诂学家韩康伯注解说:“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顺应变化来适应外物的变化,大学问家尚达进一步疏解这句的含义:圣人能顺应变化,适应外部微小的变动,最终使万物都能达到完美。(“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

由此想到一个出自《庄子》的成语“虚与委蛇”,现在的含义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而他的本意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这个“曲”字。

战国时期,列子向壶子学道,后来列子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这位神巫能预知许多事情,而且非常准确,列子崇拜得不得了,就把季咸介绍给壶子。他们在一起开始“斗法”比高低,到了第四次见面,壶子坐在那里用精神和季咸“虚而委蛇”,季咸感到难以捉摸,最后怅然若失,落荒而逃。列子这才明白老师修的是大道,季咸跟壶子不是一个档次,于是刻苦学道,终于达到忘我的境界。

在这第四次斗法后,壶子对列子解释说:“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灵动活脱得与他随应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使自己变的那么颓废顺从,变的像水波逐流一样,所以他逃跑了。”(《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我们没有深入内部去体会证悟道家学问的话,这些话是看不出什么内容的,而且觉得这太玄了,这也是道家特殊的地方,我们姑妄听之吧!

这里的“曲”是周遍多方的意思,通过不执着于一端,随顺万物,最终使万物都能达到完美。高明的领导见到什么人都能聊到对方心里去,所谓见到文人能谈书,见到农民能说猪。佛家讲菩萨为了更广泛地化导众生,经常要以各种方式示现各种身份,有点“曲则全”的意味。

正反之间

随后老子说了“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在帛书《老子》中,“直”写作“正”,我们有现在则成语“矫枉过正”,是古代木匠要把弯曲的木头弄成直的,简单把木头弄成直的是不行的,必须用外力把弯向的方向弯曲并矫正得有些过度,这样等到外力去除后,木头才能变成直的,表面上看是在用力使木头弯曲,结果却得到了直的效果。

低洼的地方雨后就会积水,淤泥沉淀累积使这里因为低洼不断增高。事物凋敝到一定程度,就能产生新的转机。少取能够获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执守着“道”来为天下做范式。

事物总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着变化,看似相反的东西,其实内部是统一的,看似不同的东西,本质却是一致的,所以圣人不执著、不纠结于表象,而是体悟变化,顺应变化去做事。这和孔子的“四勿”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中记载,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韩信读过《老子》吗?

老子随后说:不执着于自己所见到的,所以能够做到真正的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成为领袖。因为他不执着于名利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曲则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这实实在在是能做到的。

司马迁和老子算是历史界的同行,在《史记》里面,他用淮阴侯韩信的实例对老子的这段话进行了解读。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韩信,很可能就没有汉朝的建立,韩信的军事才能,绝对是大神级的。可是韩信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自伐和自矜,在刘邦和他谈论各位军事才能的时候,刘邦问韩信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也就能领十万。”刘邦问韩信:“你能领多少呢?”韩信说自己是带兵越多越好。也就是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比皇帝还高,而且高很多。这就是自矜。韩信攻下齐国之后,恰逢刘邦不顺的时候,他就要挟刘邦封他齐王,刘邦没办法,弄不好就把韩信逼到项羽阵营去了,只好答应。这就是自伐。

等到天下已定,他被刘邦降为淮阴侯之后,他知道刘邦害怕厌恶他的能力,经常装病不上朝。有一次拜访他的老部下樊哙,樊哙以君臣之礼接待韩信,跪拜迎送,并且说:“大王终于肯来见臣下了。”韩信出门离开后,终于放开一直郁闷的心胸,笑着说:“活着就应该与和樊哙这样的当战友!”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儿,韩信的这种自矜自伐可以说表现到一定程度了,后来终于惨死于吕后之手,可以说,在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环境中,自见、自伐、自矜是致命的。

司马迁父子不无惋惜的在韩信传记的最后评论说:“假使韩信学会谦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的话,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樣,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韩信是不是没读过《老子》呢?据说,韩信应该是韩国的贵族,他的长辈在宫廷政治斗争失败后,逃亡流落到楚地的,他本人应该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家族的韩非还写过《解老》《喻老》的名篇,他应该是读过《老子》的吧!可能能力很强的人处于势头正盛的时候,很难把“曲则全”这类话听到心里去吧!他临死的时候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在手握重兵的时候没有听从蒯通背叛刘邦的建议。或许还是没有想到老子的那句话——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endprint

猜你喜欢

列子樊哙韩信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列子学射
《列子》研究综述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NORTHERNMOST COUNTRY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