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丝路上的艺术驿站
2017-09-23欧阳云照
欧阳云照
一座百米高的小山能有什么内存?不走近它看不出它的独到之处,不攀缘到它的怀抱不知道它的博大精深;看不到它的独到之处就不能目睹立体的历史画卷;看不到它的博大精深就很难理解佛文化的源远流长。
印象中的西北大漠荒原、黄土高坡、沟壑纵横,没想到甘肃天水市有着江南葱茏润泽的韵致,有着“天河注水”故事的城市又因麦积山的魅力,平添一个美丽的注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麦积山的名字通俗易懂,平淡无奇,因其状如麦秸垛而得名。山势走向造就了麦积山这座孤峰,秦岭山脉是它巨大的屏风,丝绸之路筑成它文化艺术的驿站。千百年来,群“仙”毕至成就了她的卓尔不群。众“仙”各具神态,多姿多彩,它们在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飘逸或端坐,注视着苍生或闭目默念经书。
栈道长廊悠悠 寻觅“仙踪”处处
成百上千的“仙”从何处来?历经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小小的麦积山荟萃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
追溯历史,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了中国先民们的精神信仰,许多地方留下了与佛有关的艺术文物,特别是石刻雕塑艺术,更成了中國雕刻艺术的主流。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常选择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后因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地位而大兴佛教文化,于是佛教石窟得到大规模的兴建,也逐渐形成了密集的石窟群。后秦时期,佛教在关中得到大力传播,麦积山石窟即是此时开凿的。
“仙踪”何处寻觅?麦积山石窟开窟在凌空的崖壁上,目光到达的地方脚步却很难抵达,只有凭借“空中长廊”——栈道的延伸才能看到众“仙”的真面目。
石窟空间错落有致,散点排阵,极富韵律,与修筑石窟时留下的木桩序列孔洞彼此呼应,犹如佛祖的念珠一颗颗的镶嵌于佛阁的四周,使整个石窟的立面与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Z”字形设计的栈道层层叠叠,这些栈道很是刺激,很有寻古之况味。人在栈道游,佛在窟中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悬浮于空中的栈道使人们于空中的自然景观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人们会在此刻真正感受肌肤与风的摩擦、瞳孔与山峦的交汇和人性心灵与弥陀净土的碰撞,从而达到一种艺术享受;从审美角度讲,在完全闭合或完全开场的空间模式下,营造出一个灵活的灰度空间,使整个石窟艺术更富于层次感。
栈道设计与山体和石窟达到了同生共长的结合,而这种融入自然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意境。随着山势的走向,这些悬浮在空间中的长廊时而狭窄急促,时而小如洞穴,时而陡峭高耸,时而又豁然开阔,移步一景的多层次空间变换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距地面50米高的第13窟菩萨与佛,建于隋代,长达15.70米高的佛像依耸着山崖的西南部,是石窟中最高的佛雕,工匠们在其东、西两侧分别建造了四层蜿蜒曲折的栈道长廊,而只有在每个长廊的尽头才能看到悬浮于空中的大佛,由于佛像巨大,观者只能仰望或是俯视巨佛的某处局部。
引渡心灵的空间 “得道”于精妙设计
颤颤巍巍踩在栈道上,俯瞰脚下的小径,人影如蚁,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随着一个个佛龛、石窟在眼前掠过,觉得自身慢慢地进入了佛的世界,俨然忘记自己身悬峭壁,脚踩青云的处境。回首一望,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
这里的“超度”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净化心灵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民族化融合的产物
麦积山石窟所宣扬的佛法精神选用了一种“引渡”的手法,它在整个石窟的设计中并不是单单采用高度差的手法来渲染对佛的崇高,而是让人们通过悬挑出来栈道一步步的爬到佛龛的所在地,让人们站在佛的高度去感悟和参禅,也许这正是中国儒雅的神佛观念——普渡众生与众生得道的思想。
从人文情怀来看,朱砂色的围栏使麦积山石窟蒙上了更加浓郁的佛教色彩,蜿蜒盘旋于山体与石龛之间,而仅有一米略宽的栈道设计更加凸显了佛教僧侣们苦修、出世、四大皆空的修佛之道,排除了以威严和肃穆的表现手法,而借自然之手来渲染环境。
与全国各大石窟的空间艺术作品相比,麦积山石窟在空间的营造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它是国内石窟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拓展了西魏之后佛殿空间艺术样式,而且对北周、隋唐、宋等时期的石窟艺术均有极大的影响力。麦积山石窟和谐地将民族文化融到石窟建造之中,是中国留给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神态各具众佛像 巧夺天工冠中华
在狭窄的栈道上,有时脸紧贴着岩壁,如此近距离中却不能触摸到“大仙”,因为每一处石窟都用细密的铁网阻隔着,只能透过渔网状的空隙观看“众仙”。“大仙”们仍处惊不乱,默然无语,五彩塑像已经被岁月的尘埃磨砺得褪色一些,但仍能看出斑驳的色泽,惊叹那些朝代的工艺和聪慧。
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各代塑像同处一堂,神态各异。
麦积山经历大地震后分裂成东、西两崖。数千尊塑像感觉中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七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还有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众多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127号窟更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笔致纵放,为后魏作风。中绘佛说法图,千乘万骑来听。尤其正壁龛中一石雕佛,最为妙绝,石佛背光中,上部有伎乐天人12个,各奏乐器。下部有飞天8个,左右各一侍者,虽小而各具神态。卷涡莲花中,亦有莲花生小佛头。中间坐佛,举掌端坐,显出说法时的慈祥和悦。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的珍品。endprint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由于保存得相对完整,所以比较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抒发书卷画中情 艺术魅力麦积山
大自然赋予如此壮美的山峰,经过先人和传承者的智慧打磨,麦积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幅画、一本书、一座艺术的殿堂、一个朝圣的地方、一处精美的建筑。
远看麦积山,赭红色沙砾岩似油彩铺底,栈道划过山间,曲曲折折,廊腰缦回,层层递进;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大佛像贴着岩壁耸立,显示出威严和神圣,小佛像藏身石窟,神秘莫测,引人向往。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栈道外,绵延起伏的秦岭把视野带进远方,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是本立体的史书,一座山峰被削掉了一面,这是一处充当着历史的剖面,粗粝的砂岩和密如蜂房的石窟见证着多少朝代风雨的变化。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麦积山石窟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
麦积山是一座艺术的殿堂,精美的雕塑博物馆。这里佛教窟龛数量众多,如前文所述,有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这里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被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这里的泥塑以形传神,神形兼备,反映的内容具有彻底的世俗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充满着人间世俗的感情,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石窟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中历经了千年的风雨,这些泥塑造像为什么还能完好的保存到今天呢?据说为了提高泥的硬度,工匠们在精选的细泥当中还添加了细麻丝、棉花、鸡蛋清、糯米浆汁。这些配料的加入使得干透的泥塑造像坚硬无比,有些泥塑的硬度堪比烧陶制品。
麦积山玲珑精致,神秘莫测,或许在不能企及的高度还有一些神像被保护着;在某一个深處,或许还有不被发现的精妙作品,这个地方也许就在你触摸过石壁的后面,也许就在某一个神龛的背面,隐藏着神奇,隐藏着智慧,隐藏着岁月,这些都耐人寻味,都会令人意犹未尽。麦积山是用智慧、勇气和坚韧开掘的艺术之山,让一座不起眼的独峰拥有了艺术的内涵和气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