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陈共生块,激活共生场,优化教学过程

2017-09-23徐金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共生模块活动

徐金贵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共生的过程。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方面与他人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以发生。所以,激活与展开对话,形成生动、生态、生长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铺陈“共生块”,优化课堂结构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的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呈现出一种线性推进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文本的对话缺乏深度。

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语文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力具有内在性和非传递性,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课堂是由围绕某一教学目标的几个学习活动构成的,整个课堂就是这样几个活动模块的串联式铺陈。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我们就围绕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活动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展示预学,读懂课文”,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生字词的学习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第二个模块是“聚焦启示,感悟表达”,引导学生聚焦表述观点的句段,感悟说理文如何增强观点的表达效果。第三个模块是“分析事例,感悟特点”,带领学生思考文章所选的事例,感悟事例的典型性。第四个模块是“感受人物,学习写法”,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与本文中介绍李时珍的句段的比较,感悟说理文语言的精当。第五个模块是“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在梳理整篇文章行文脉络的过程中,体会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引入效果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反面论证作用。

这样模块化的课堂结构,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空,但学习能否真正发生,还取决于课堂的每一个活动模块能否形成以学习为功能的“共生体”。所谓“共生体”就是学习的几个要素能否真正展开对话,在每个学习者心中生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对学习的要素进行思考,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与情境、驱动学习的主问题、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从最优化的视角进行预设,我们称之为“学习活动规划”。如《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四模块的活动规划如下表。

这种活动模块铺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而且落实在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具体的“学习活动规划”让教师学会了思考课堂、思考语文,做到了胸有成竹。

二、激活“共生场”,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规划”只是一张蓝图,蓝图能否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在于教师能否激活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当因素之间都处于和谐的对话共振时,课堂上积极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就能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无形的“场”,这个“场”是生动、生态、生长的。“生动”是指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状态,“生态”是指个体之间的关系,“生长”是结果的描述。我们还根据课堂的发生、发展把它具体化为六种状态:在惊奇中开始、在渴望中等待,在思考中前行,在对话中顿悟,在幸福中升华,在不舍中暂停。为了激活共生的课堂环境,我们总结了六种策略。

1.关注情境,情趣激活

有情趣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能一下子把学生卷入到深度的学习状态中,而且使其乐此不疲。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反写景抒情的常态,开篇就发出惊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我让他们尝试在诗句的前、中、后加上合适的叹词进行吟诵,在吟诵中思考用什么叹词、加在哪里更合适。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在叹词的玩味中,体悟着诗人当时所处的场景,人、景、情融为一体。

2.关注发展区间,任务激活

儿童的发展有最近发展区。如果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果任务太难了或者太简单了,都很难调动儿童学習的兴趣。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但不少教师容易忽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文本解读的深度,完全不顾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有的课堂充斥着琐碎的提问,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高度与统摄性,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不屑于回答。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有的编排在二年级,有的编排在四年级,还有的编排在了五年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尝试把诗歌的场景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诵读诗歌。五年级学生如果还仅仅满足于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猜测“隐者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再结合贾岛的经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同一首古诗,不同的学习任务,要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3.关注方式,工具激活

同样的学习内容可以有不同深度的处理,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新颖的、有趣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得到学生的青睐,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天火之谜》中有一段是写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天气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秘密的。这一段需要复述,但文章头绪比较多,有环境的变化、风筝的特殊、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惊心动魄等,学生复述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我们尝试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勾画思维导图,然后尝试照图复述,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轻松而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还曾经引导学生认识和选读《诗经》。对于小学生来说,《诗经》显得生涩了一点。我们没有采用惯用的诵读方式,而是根据《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采用回声读法、一唱一和、一唱三叹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4.关注交往,对话激活

课堂上的很多时间被用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上,一旦对话被激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成为习惯,自由地发表意见便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补充、讨论、争辩等便成为了常态。为了激活课堂对话,我们尝试从师生课堂用语的优化着手。首先,我们努力明晰课堂用语的功能,减少无效用语。例如教师评价功能的语言,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评价没有指向,常常是“你真棒!”“很好!”“把掌声献给她!”等,这样的语言没有生成功能。于是,我们就推荐这样的教师评价语言:“真不错,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小主人。”“你真了不起,不仅自己学会了,而且也让别人学会了,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其次,我们努力增加言语之间的交互性,促进倾听、碰撞的发生。如要求学生发言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加上适当的前缀,如“我不同意××的观点,因为……” “听了××的发言,我还有补充”等。其三,我们还努力捕捉课堂出言的时机,总结出最佳“课堂经纬度”:模糊、片面、矛盾、差异、差错、精彩、茫然等。最后,我们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制定了《海安县实验小学优秀教师课堂用语推介》《海安县实验小学优秀学生课堂用语推介》,努力通过优化对话激活学生的课堂交往。

5.关注关系,组织激活

课堂上学生不是单兵作战,很多时候是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展开的。不过,在共同体的掩护下,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一部分学生成了看客,渐渐地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激活每一个学生,我们关注倾听与表达,倾听者和表达者都要有相应的活动,谁也不闲着;我们关注个体与群体,思考、讨论、展示的时候,不仅关注群体,还要群体与个体随机转换,互为补充;我们关注荣誉与责任,每一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角色,承担着小组赋予的责任,也为小组的荣誉而战,共同携手,荣辱与共。为此,我们还梳理了《合作学习核心技术》,内容涵盖分组策略、座位编排、小组分工、学习规则、合适的任务、交流方式、组间分享等,努力优化学习组织,通过激活关系来激活每一个学生。

6.关注文化,规则激活

课堂是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立体的建构,由外而内应该是表现层、规则层、观念层与价值层。核心当然是价值层,但最终只有落实到行动上,而且是自觉的集体行动上,文化方能得以创生。所以,我们努力进行行动细节的研究与塑造,形成班级学习活动的有效规则。我们研究倾听、举手、分组、讨论规则、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的选择等,掀起了一股热潮。如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举手,我们从“潜课程”的视角研究举手,根据功能设计出了很多举手的样式。“一般情况下,我们上课发言都举左手,如果有些特殊情况,如上厕所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等,我们都举右手。”“做选择题时,我们可以用手指数来表示选项,一个手指就表示选(1)或A。”“ 在班上组织讨论交流的时候,同意某种观点的时候举手就做‘OK的手势,不同意则举拳头表示反对。”“发言就举手,特别想发言就高高举起,不过屁股始终不能离凳子。”……这种方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激活共生学习场的策略无法穷尽,只要心中有儿童,基于学习,生动、生态、生长的共生课堂一定会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生模块活动
“活动随手拍”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