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艺创作巴林石作品《红红火火》
2017-09-23张苓燕byZhangLingyan
文/张苓燕 by Zhang Lingyan
因材施艺创作巴林石作品《红红火火》
文/张苓燕 by Zhang Lingyan
2013年春节,承家乡李秀芬老师雅命,嘱我雕刻一块巴林石。此石属老料“红花冻石”品种,竖起来看近似三角形,宽的一边厚,往尖的方向渐渐变薄,最宽处达13cm,厚2~12cm,色彩比较单一,只有红白两色。
我从事玉石雕刻已经7年有余,在恩师的工作室也学习了5年,这件作品就是在工作室学习期间完成的。然而独自面对这块巴林石进行创作构思的时候,我还是习惯性地在记忆中寻找以往做过的题材。这种惯性思维其实普遍存在,从当今玉石雕刻界多数作品题材和形式相似的状况就可见一斑。如果雕刻者能够真正做到根据每一块玉石的特点因材施艺,那么雕刻题材雷同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观。
“因材施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果能够做到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寿山石和巴林石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巴林石的特点也还是很明显的,如果完全照搬寿山石的创作理念来雕刻巴林石,那就是“换汤不换药”,不可能达到创新的效果,也违背了“因材施艺”的原则。
何马老师曾说:“艺术表达属于个体行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不可能被一群人同时想到。”何马老师工作室的作品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构思奇特,造型生动,应运而生。何马老师甘于“地下生产”,过得“与世无争”的创作生活。在他的工作室,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作心境,不同的学术态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化育出不同的才情气质。在这里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材质,都是“因材施艺”,就像老师教学生,也是“因材施教”。所以何马工作室出来的作品都与众不同,总会激起业界不小的反响。
为了创作好这块巴林石,在初步“相石”的时候,我就专程前往福州向恩师请教。他说:“你看这块巴林石,一面红似火,一面白如烟,就像我们人间的烟火,是不是有点像你们家乡的篝火?”
老师的一席话,犹如点醒了梦中人,我马上想到了家乡的“篝火”晚会,一群人高兴地围着一堆篝火,聊天喝酒,载歌载舞,其乐融融。这块巴林石的形状和颜色不正合适创作这种篝火的体裁吗?
接下来继续“相石”,相当于玉雕的“理璞”。分析瑕疵分布,裂格深浅,纹理走向以及质地的通透性和变化。这些去留处理应该怎样服务于主题思想,怎样安排火势、烟势才能表现喜庆的气氛,怎样协调材料的体量感和形式感,怎样在“就势造型”中把握“刀触”的节奏感等等。我在脑海心中反复构想出三维立体的火造型,并用素描的方式画出火和烟的效果。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揣摩斟酌,我调整好自身状态,参考工作室以前做的烟火造型小品,开始动刀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确定的问题出现,需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应了何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大约过了大半年这件立体火造型基本完工,只差底座了。
其实在这里没有“底座”的概念,而是不同材质的重构。恰好工作室珍藏多年的一块阴沉金丝楠木和这团“火”堪称绝配,阴沉木沉在河底,由于河水的长期浸化冲刷,使其质地坚如金石,木纹肌理深浅对比强烈,木色漆黑,与红色搭配更显稳重典雅。这个底座把火衬托得动感十足,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浑然天成。
火是中国五行学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件作品中玉石为金却雕刻成火,底座为木却出自水中,根据五行空性易变又互渗的特质,金克木,木生火,而北方属水南方属火,都说“水火不容”,在这里竟然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使得阴阳调和,动静相宜,水火交融……
这件“篝火”作品最后命名为《红红火火》,它承载着草原人民祈福的殷殷之情,亮丽的红色洋溢着乐观奋发和激情。这件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欣交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大概就是恩师所说的“物我同构”了吧。
在当下收藏品市场貌似冷清之际,希望这块玉石雕刻而成的熊熊燃烧的篝火,保佑朋友们生活“红红火火”,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