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乃中医精髓
2017-09-23文/刘雯
文/刘 雯
「君子不器」乃中医精髓
文/刘 雯
“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论语》,从字面上看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的意思,更深一点的解释是:如果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到无形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到了有形,就可能忽略了无形;有形是器,无形就是不器。在孔子眼中,君子都有超越有形的能力。
科学就是有形世界的掌握,这使它给出的每个结论,都有胜于雄辩的事实,比如一个人的血色素降低了,红细胞减少了,这些有形的指标就是贫血的证据。但于中医,只要面色萎黄,精神疲惫,手脚冰凉,即便没有指标的异常,也仍旧会被中医诊断为“血虚”,中医的“血虚”不像贫血那样客观、量化,甚至要依靠病人感受,从科学的实证性特点上讲,中医比之西医,确实望尘莫及。
对此,爱护中医者的解释是:中医生于中国传统,中国人忌讳尸解,所以才没像西医那样,对有形的人体结构搞得很清楚。
但是,只要认真看《黄帝内经》,就会发现这样的记录:“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也就是说,中医完全可以依照解剖行事,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中国思维方式的记载和解释,而早于孔子之前,中国人看待生命,干预健康时,就选择了重视功能而非重视结构,重视无形而不仅仅重视有形,理由很简单,因为人是活的,不是机器。人不像汽车,停车的时候发动机可以不工作,人即便是睡觉,呼吸、心跳也都不可能停止,如此鲜活的有机体,怎么能用修机器的办法观察和解决?无论做人还是治病,自然都要“不器”。
中医学有气、血、津、液的概念,这四个概念中,血、津、液都可以与西医的血液,细胞间液,各种分泌物对上号,唯独“气”,是西医没有的,因为它是无形的,不是结构的, 此“气”非彼“器”!对于执念于“器”的西医或者说科学来说,无形之气,自然不入它们法眼,也因此成了中医不科学的证据。
但是,恰恰是这个“气”,是中医的智慧所在。
还以贫血为例。以现在人的营养状态,贫血者很少,除非有消化系统疾病或者消耗性疾病。但面黄疲惫之人却比比皆是,就算她们拿着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不少的化验结果找中医,也照样会被辩证为“血虚”,而且会在吃了补血的药物,远如以补血的熟地和补气的人参相配而成的明代名方“两仪膏”,近有在此基础上,分别扩充补气养血“阵营”的“复方阿胶浆”之后,感觉顿好,为什么?
因为中医的血必须有“气”的统帅,所谓“气为血之帅”,中医的血或者说气血,不仅包括血管里流的,可以通过化验来考量的血液,还包括身体的用血能力,也就是说,在有形之血之外,还有科学没发现,或者说不能诉诸化验指标的身体能力,后者就是中医的“气”。
与“器”截然不同的“气”,是中医最无法科学规范之处,也是中医的长项,在中医成形之初,中国的先人就对有形之外的无形,充满了信心和敬畏,只不过因为科学的视野有限,还无力解释无形罢了。在科学不断完善自己的晚近,如果还有人以自己的局限来否定无限,以科学来否定中医,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很显然,这个人都不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