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2017-09-23白永新张润生魏振飞张建华
白永新,张润生,李 鹏,魏振飞,张建华
(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白永新,张润生,李 鹏,魏振飞,张建华
(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 忻州 034000)
从近年来山西玉米生产的发展可以看出,山西玉米产业各个环节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玉米面积下降、玉米种植效益普遍降低、农民种植玉米意愿不高等问题;针对山西玉米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近期山西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从玉米全产业链出发,对山西玉米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玉米;产业;现状;建议
1 山西玉米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形势
1.1 玉米种植面积扩增势头止步,呈现小幅回落,玉米价格大幅下降
玉米是山西的重要粮食作物,一直位居山西农作物种植面积第二,2009年跃升为山西的第一大作物。玉米为山西的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农业生产离不开玉米产业的发展。1949—2015年的60多年间,山西玉米面积始终处于上升发展期,由1949年的 33.33万 hm2,平均单产86 kg/667 m2,提升到2015年167.7万 hm2,平均单产334.3 kg/667 m2,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峰。2016年开始[1],国家为降低玉米库存,“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全国镰刀弯地区,每年调减玉米66.67万 hm2。由于政策和市场双重压力,2016年山西玉米面积小幅下降为162.5万 hm2,比2015年减少5.2万 hm2左右。
2015年9月国家临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2元/kg,比2014年临储价格最多调低了0.26元/kg,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受 2015年取消政府托市收购影响,2015年新玉米上市,比上年同期收购价直降0.4元/kg,玉米销售价格大幅下降。2016年12月—2017年2月,山西玉米收购价为1.52~1.54元/kg,与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相比一直在下降。
1.2 玉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玉米比较效益降低
据山西省农业厅2015年10月份调查,山西省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1.64元/kg,较上年的2.24元/kg减少0.6元/kg,减幅27%。2015年玉米平均产值为714元/667 m2,较上年1 223元减少509元,减幅42%。2015年,玉米生产成本为586元/667 m2,其中物质费用为292元/667 m2(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成本为294元/667 m2,2015年纯收益163元/667 m2,较2014年的471元减少308元。2016年玉米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质费用有所降低或没有增加,但人工成本仍居高不下,又因山西北部玉米茎腐病大发生,玉米大幅减产,部分农户甚至接近亏本。2015年以来,玉米收购价格一直在下降,收购价格在1.6元/kg左右徘徊,农民种玉米的效益逐年减少。
尽管我国玉米价格逐步下降,但依然高于进口玉米价格。2016年10月美国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的到岸税后平均价为1 531元/t,而国内玉米南方港口平均成交价格为1 883元/t,比美国玉米高352元/t。
1.3 玉米商品品质差
山西省春播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较高,一般达25%以上,霉变率高,黄曲霉素超标,而粮食企业和饲料加工业喜欢水分低、霉变少、色泽鲜亮的玉米。
1.4 玉米加工转化率低
山西玉米年产量的40%以上以原粮的形式销往南方各省,玉米的就地加工转化很低,山西省畜牧业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占30%。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玉米产区同时也是重要的畜牧产业带,畜牧强省是山西农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畜牧业产值应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1.5 玉米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
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的80%在旱地种植,玉米生产规模大,单产总体水平稳中有增,但年际间、受降雨的影响,旱年与雨水正常年产量截然不同,“高而不稳”、“低而不稳”现象并存。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总产及单产列全国第8、9位,是全国十大玉米主产省份之一。全省玉米面积、总产及单产均已超过小麦居第1位,是山西粮食生产的第一大产业。同时在不同年际之间、不同生态类型地域之间、不同土壤肥力和生产条件地块之间,玉米单产表现差异较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势
2.1 玉米生态类型与分布格局复杂多样,资源优势与生态劣势并存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南北跨越6个纬度(北纬33°34′~40°43′),东西跨越4.19个经度(东经110°14′~114°33′),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复杂多样的地形及起伏多变的地势决定了气候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全省南北气温差异较大,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属北方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加之各地种植制度、生产条件及人文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山西玉米生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分布格局。全省玉米种植划分为春播极早熟区、春播早熟区、春播中晚熟区、夏播中早熟区四大生态种植类型区及8个亚区,是全国少有的多生态省份。干旱少雨,冷热不均,灾害频发,旱地土壤瘠薄是玉米生产的资源劣势;但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水浇地及肥旱地地力水平较高却是玉米生产的资源优势。
2.2 玉米生产规模小,玉米种植大户少
玉米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土地流转不畅,规模种植经营户不多,玉米生产的高成本没有实质性改变,效益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下降。以忻州市为例,据调查,2016年仅在繁峙县有4家家庭农场,每家规模在133.3 hm2左右。
2.3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较低
山西平川玉米区基本全部实现耕地、播种机械化,但机械收获不足30%,与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51.6%还有较大的差距[2],玉米机械化粒收正处于发展时期,今后随着城镇化发展、土地的集中流转、机械化收获将逐步普及。
2.4 玉米秸秆还田步伐缓慢
目前山西省秸秆还田率较低,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不能通过切割粉碎耕翻还田,焚烧秸秆屡禁不止,污染大气环境,制造雾霾,玉米从土壤里吸收的养分不能回归,土地得不到养护。
与构建山西省不同地区与耕作体系和作物类型相适应的秸秆还田、旋耕翻压、精量机播、深耕松土、耕作除草,通过机耕作业进行秸秆直接还田或秸秆过腹还田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实现玉米可持续高产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2.5 施肥量大,比例不协调,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山西省玉米生产中肥量分析度表明[3],氮肥的使用量偏高,磷、钾肥的配比不协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在提高单产方面,肥料对增产贡献率为40%~60%。我国化肥使用在各项农业措施贡献率中已占40%,不施肥无法弥补土壤养分的消耗,植物饥饿是不可能高产的。在未来农业中,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方面仍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过量的施肥既造成浪费,又会对环境造成难以治理的污染。目前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是今后农业高产、高效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6 当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新品种收获时水分高、生育期长
各地推广的品种成熟时籽粒含水量偏高,一般在25%~28%,品种生育期长、籽粒脱水慢,收获时无法达到玉米机收水分18%~20%的最佳标准,严重影响玉米的商品品质,降低了玉米的收购等级。
2.7 甜糯玉米种植与加工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近年来,山西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67万 hm2,其中忻州市种植面积近1.33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已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一大亮点产业,山西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生产的甜糯玉米品质好、风味独特,深受全国消费者青睐,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3 产业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3.1 巩固优势区玉米种植,调减非优势区面积
对优势产区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国每年调减玉米66.67万 hm2,山西积极响应,在全省高寒地区的特早熟玉米区实施。因该区光热资源不足,只能种植生育期在80~90 d的玉米,有时遇晚霜和早霜的危害,产量没有保证,品质不高。
3.2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扩大规模经营
为摆脱玉米价格下跌,种植玉米比较效益减少的困局,大力培育发展面积在6.67 hm2左右的家庭农场,可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发展玉米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玉米的经济收入。
3.3 扩大玉米机收面积,提高玉米商品性
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降低人工费用是增加玉米种植效益的有效手段,同时玉米的商品性也得到了保障,提高了玉米的等级和销售价格。
3.4 开展玉米秸秆综合利用
要把80%的玉米秸秆通过机械耕翻直接还田,其余秸秆作为饲料和生物质燃料,经秸秆粉碎机粉碎后再经过秸秆压块机、秸秆颗粒机、饲料颗粒机压制成饲料和生物质燃料,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3.5 稳定化肥用量,全面普及配方施肥技术
依照农业部提出的化肥使用量要保持零增长的要求,应大力提倡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污染和减少流失,力争总量不增,普及配方施肥技术。
3.6 推广早熟、脱水快的玉米新品种
各生态区要推广比原来早熟5~7 d或者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20%左右的品种,新品种要与光热资源相统一,要适当留有余地,品种的成熟期提早5~7 d,给玉米留2~3周的脱水期,使玉米在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到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标准。
3.7 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甜糯玉米和饲草玉米的种植面积
甜糯玉米作为山西的优势产业,应不断开拓其市场,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加工、销售能力。随着全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质饲草,饲草玉米也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8 提升玉米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兴建饲料加工企业和淀粉、酒精加工企业,减少原粮销售,实现玉米的就地转化,使玉米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增值,保持行业的健康稳定向好发展。
4 出台玉米产业扶持政策
(1)建议粮食部门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按照黄曲霉菌数量、籽粒色泽、破损率、含水率制定不同的玉米价格,引导农民提高粮食的商品品质。
(2)实施玉米机收籽粒补贴和秸秆还田补贴政策。
(3)扶持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压块、打捆及生产秸秆颗粒的加工企业,促进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
(4)制定免税和扶持政策鼓励兴建甜糯玉米加工企业和玉米籽粒深加工企业。
[1]曹建民,王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外经验与中国实践[J].世界农业,2017(4):205-208.
[2]周卫.化肥减施增效的六大关键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7(3):89-90.
[3]刘岗,潘秀燕,王辉,等.驻马店玉米耕作制度与栽培措施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种业,2017(4):38-39.
2017-08-15)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9-0003-03
F326.11
A
白永新(1962-),男,山西保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