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斯纳的毛泽东主义“乌托邦思想”评析

2017-09-22孙珊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孙珊

摘要: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一书中提出了毛泽东主义的“乌托邦思想”。他的这一基本结论主要是围绕民粹主义成分、苦行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空想未来观展开论述而得出。在迈斯纳看来,民粹主义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的手段,苦行主义价值观和唯意志主义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空想未来观则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的目标。迈斯纳认为的毛泽东主义“乌托邦思想”是错误的。毛泽东曾带有民粹主义色彩,注重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积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但不是唯意志论者,也不是民粹主义者,更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迈斯纳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毛泽东的反对社会不平等、反对官僚主义、群众路线和坚持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对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迈斯纳;毛泽东主义;乌托邦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7-0159-03

莫里斯·迈斯纳(MeisnerMaurice)是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他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毛泽东主义具有乌托邦和民粹主义倾向的观点,引起国内外毛泽东学研究的热烈关注,在海外毛泽东学研究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2年,迈斯纳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论著中,对毛泽东主义乌托邦主义的理论实质、产生的思想和历史原因做了富有深度且有个性的分析。迈斯纳认为,毛泽东主义中含有很多“乌托邦主义”的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毛泽东主义是继承并在某些方面改造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乌托邦的积极的幻想,同时又是带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轻蔑地称之为‘乌托邦的许多特征的一种学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迈斯纳的“毛泽东主义”乌托邦思想展开评述,并对迈斯纳的毛泽东主义研究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民粹主义: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主义的手段

民粹主义(Populism)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这一思想主要在俄国作家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中得以阐释,后在俄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中产生广泛影响。迈斯纳是在分析和考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主义之间关系时,提出毛泽东主义有民粹主义成分的观点。第一,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身上具有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十分信赖,但却没有怀疑群众革命的自发性带来的消极后果。与列宁主义对群众自发性的怀疑不同,毛泽东思想的天平倒向了革命性这一侧。第二,将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以及将政治判断标准赋予农民,这是民粹主义的表现。迈斯纳认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而不是工人阶级。第三,将人民看作历史发展的主体,真正的社会创造力属于人民看作是民粹主义信念,这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中党的“群众路线”里。迈斯纳认为,尽管毛泽东强调党的组织和纪律,但却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学生”。第四,毛泽东的反城市主义带有民粹主义倾向。迈斯纳认为,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像民粹主义者一样,将城市看作是旧资产阶级文化的残余和新的资产阶级不平等的滋生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政策更多地是注重农村的工业化,而不是城市。迈斯纳将之归结于毛泽东对农村相对纯洁和对农民天生的社会主义倾向的信赖上。笔者认为,迈斯纳关于毛泽东主义是民粹主义思想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首先,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标准看,毛泽东不是民粹主义者。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是低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不大可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按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标准,超越现有生产力水平,建立不相适应的纯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民粹主义。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俄国的民粹派就是这样”。而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毛泽东提出来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然后再走向社会主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會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就将我们同民粹主义区别开来”。不仅如此,他还准确地指出,民粹主义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并且告诫“我们的同志对消灭资本主义急得很”。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反对民粹主义的。

其次,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看,毛泽东思想中并没有民粹主义成分。迈斯纳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中国理应和19世纪中期的欧洲一样,将工人阶级当作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从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认清了农民在总人口中比重非常大的这一现实,看到了农民身上潜在的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将农民阶级当做革命最主要的同盟军。应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迈斯纳所认为的民粹主义。

再次,从毛泽东的党群关系理论看,毛泽东思想不是民粹主义思想。迈斯纳认为,毛泽东从来没有绝对信任党组织,而是充分相信群众的自发性和智慧。理由在于,毛泽东非常强调革命知识分子和党的领导者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一方面,作为列宁主义者的毛泽东主张共产党员要领导人民,要做革命的先锋;另一方面,作为民粹主义者的毛泽东却认为,“真正的革命知识从根本上来自人民本身”,“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并且,毛泽东更强调后者。实际上,迈斯纳割裂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地理解了毛泽东群众路线观点,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观点看成是民粹主义是错误的。

二、关于苦行价值观和唯意志论: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主义的精神诉求endprint

迈斯纳认为,毛泽东所倡导的价值观的主要构成是苦行主义价值观。无论是经由毛泽东著作所传播的,还是通过报纸、刊物上说教式故事所传播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苦行价值观。当然,这一价值观可以追溯到长征中的革命信念及精神。在迈斯纳看来,一定的价值观是为特定的社会目标服务的。苦行主义价值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乌托邦社会目标的手段。此外,迈斯纳认定毛泽东在革命建设中更加注重精神的力量,认为毛泽东是“唯意志论”者。

其实,迈斯纳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政党和军队,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精神贯注。并且,毛泽东所奉行的价值观确实在中国革命、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力。以“老三篇”为例,《为人民服务》践行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纪念白求恩》是对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扬,批判了冷漠的革命态度;《愚公移山》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化精神为力量的重要性,较好地传播了勇往直前的价值观。三篇文章较好地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以长征为例,长征精神将红军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體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主观能动性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为核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毛泽东在注重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同时,尊重客观规律,主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系统而深刻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曾经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的有力批判。

三、关于社会主义未来观:是毛泽东实现乌托邦主义的目标

迈斯纳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未来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的思想,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未来的图景,毛泽东主义未来观具有乌托邦和非理想化的成分。毛泽东认为“在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资产阶级因素依然可能产生,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将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使得他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看做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将当前的斗争和牺牲看做是实现未来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手段,并且将这种实现共产主义的手段转化成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在迈斯纳看来,毛泽东的“矛盾和斗争”思想是“非理想化的格调”,使他躲开了乌托邦批评。

但是,迈斯纳认为,毛泽东的乌托邦成分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在毛泽东看来,“三大差别”的消除不是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取决于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改造。毛泽东相信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相信人类意识具有塑造现实的力量,“那些认为集体化步伐太快、超过群众接受能力的党的官员,不过是暴露出他们本人对群众缺乏信心”。在迈斯纳看来,这是积极的乌托邦主义和高度乐观的未来观。不仅如此,毛泽东认为未来社会的真正创造性源泉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视乡村传统和农民美德为未来美好社会的特征。这种对乡村传统的赞颂被迈斯纳称为“乡村乌托邦幻想”。

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的社会经济方案蕴含的反对不平等、消除三大差别以及反对官僚主义的积极价值。正如迈斯纳指出,“如果说毛泽东主义未来观中深刻的平均主义和反官僚主义成分在现实社会中并未成为现实,……,它至少还是成功地限制了社会不平等的程度”。毛泽东思想的政策“起到了抑制官僚特权阶层的作用”。而这一价值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目标,而当时的中国是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农民和农村关乎社会主义工业国能否最终实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采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带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抛弃苏联模式,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一文,强调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因此,迈斯纳把毛泽东对农民和乡村的重视看作是“乡村乌托邦幻想”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迈斯纳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偏颇和错误之处,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个性的研究观点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但是,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带来崭新的研究视野,并带来许多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理性思考值得国内学者学习。

[参考文献]

[1][6][7][8][9][10][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3][4][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马妍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