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7-09-22张晋京李翠兰高强吴景贵杨靖民
张晋京 李翠兰 高强 吴景贵 杨靖民
摘要:在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通过实践,在课堂、实验、实习、大创、毕业论文层面上,通过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构建研讨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培养新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团队合作;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7-0099-04
随着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增加,各高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需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仍然存在。在专业课讲授上,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仍在广泛使用,很难适应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亟待改革。在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到底怎样?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在这些方面高等农业院校缺乏实证性研究。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了某种“被动学习”的习惯,而到了大学阶段,迫切需要的是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学的管理更加自由、松散,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余地大,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当今大学生存在一些“不会学习”“不知学习”的现象,进而出现一些旷课、沉迷网络等不良现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在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21世纪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衡量用人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成为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为例,依托教学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将参与式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客观了解普通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笔者对本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的大三、大四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此次共随机发出问卷19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82份。分别对理学、农学、工学学生(环科、农学、汽修、交通、农机专业)发放问卷,其中,工学男生占90.7%,农学女生占57.1%,理学女生占60.3%,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观念的健全与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61.8%的学生有假期在社会上打工的经历,50%的学生打算在大二或大三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时间找一些临时工作,22.4%的学生打算大四再找,没打算找工作的仍占18.4%;调研学生中加入学校学生会参与工作的占51.3%,还有17.6%没有,但想去;25%的学生曾经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另有64.5%的学生没有但想去试试,这些反映出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并不强烈。
对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方面的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69.7%)认为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28.9%则认为有就参加,没有就算了,多数(90%)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和性格有最大关系,67.6%的学生认为创新与实践同样重要。在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思路解决问题方面,只有18.7%的学生认为老师做得很好,69.3%的学生认为做得还不够,74.6%的学生认为学校虽有学生实践活动,但不多;69.7%的学生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机制不满意,这些充分反映出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待改革。
调查中也发现,多数学生好奇心很强(55.3%),却对某个专业问题抱有短时間的兴趣(51.3%);97.4%的学生认为目前在校内进行创新的主要困难为缺乏指导和机会、缺乏实验条件,并表示由专业教师发起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十分愿意参加,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
基于目前构建小型研讨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普遍存在不系统、缺乏实证性的问题,我们把研讨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把本科生像研究生一样培养。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让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学科的知识前沿,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其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其在本科阶段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二、根据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理念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创新教学课程体系,体现课程整合、文理交融、强化实践,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进行个性化培养。积极吸纳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主要方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方法,了解农学、耕作学、栽培学等基本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传统理念,围绕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课程组织和专业技能训练;以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原则,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对实验(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科技创新实验)、实习(专业认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大型仪器实训、企业实训)三个实践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多年不间断(入学到毕业四年不间断)、多层次(基础性+专业性+提高性)、多渠道(校内+校外)、多学科(农、理、工、医)交叉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理论+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部分与理论课剥离,根据各专业特点,将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整合成一门独立实验课,如把“土壤学(12学时)”“肥料学(8学时)”“植物营养学(16学时)”实验部分整合成“土壤肥料分析技术(32学时)”单独开设,利用实验中心资源共享优势,增加了实验内容,同时由原来的2~4人/组,变成单人组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课程整合与优化后,在个性化培养上更具灵活性,如基础性实验各专业全部开设,学生必修;专业性实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单独开设,本专业学生必修,其他专业选修;技能提升实验学生通过开放实验选修;大型仪器素质拓展实验学生通过全校选修课选修。endprint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科进展》,以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科研创新成果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就学术问题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展开课堂讨论,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授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合理规划与设计研讨方案,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准确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与传统式教学具有较大区别,既能够培养教师归纳整理、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积累大量新鲜素材与案例,更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培育。
三、加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首先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鼓励教师走出去,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前沿問题,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献身。其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并具有灵活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采取大班授课、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形式。多种形式并用,有效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再次,积极改进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多元教学。倡导教师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式教学法、Seminar研讨式教学法已经在《农业生态学》《资源与环境概论》《植物营养学》等课程中广泛应用。
在案例式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中,对11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学生表示对课件制作满意或非常满意,99.1%的学生对多媒体授课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在“以往课程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问题上,57.4%的学生认为有多次使用,39.1%的学生认为极少使用,3.5%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使用过,这说明案例教学方法还有广泛的推广应用空间。近1/3的学生对课堂提问加分和开展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在撰写课程论文,仍然有27.8%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实践证明,课堂分组讨论、专题汇报、案例教学法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与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成绩的优秀率提高20%。案例教学法在《资源与环境概论》中研究与实践的教改成果已经广泛推广应用,如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法学》、资源专业的《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农学专业的《土壤肥料》等。
在Seminar研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中,对212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学习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且80%以上的学生并不喜欢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教学与Seminar研讨式教学法在植物营养学课程中应用后的课堂效果以及教学结束后的成绩对比,可知Seminar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性与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3.5分。
四、与大学生创新基金等项目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基础类实验(1年级):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实际操作,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严格把关,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技能关卡”;常规分析类实验(2~4年级):通过网络、课件、录像片等预习,然后现场演示、实际操作,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仪器分析类实验(3年级):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网上平台对仪器原理及操作进行演示,学生现场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求学生反复操作,掌握其要领,熟能生巧,具备独立操作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2~4年级):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式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完成。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实验要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为学生创造最大的能力发挥空间;对于农业生产类的实验(3~4年级):结合农时,采用现场教学法,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经历,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农业生产类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3~4年级):倡导学生自主式与团队式相结合,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及时加以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加强试点专业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设置科研训练项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新增长白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实习基地,中农+吉农大梨树试验站,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土壤调查与制图》采用分组教学、分工合作的实习模式,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产生直接、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构建小型研讨班,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确定小型研讨班(每班6~8人),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方式以研讨为主,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发言;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或导师课题研究,开展集体讨论、分组学习、独立试验设计、开展试验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工作,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并撰写科研论文。研讨班研究性学习能够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能有效地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师资力量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刚进人大三阶段,就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题目,大三下学期开展开题报告汇报工作,开展分组讨论,从文献检索、撰写格式到试验方案设计,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完成试验研究工作。近一年的试验研究工作后,独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撰写毕业论文。
六、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当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一些特殊设计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提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实证研究,强调定量分析,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下高校大学生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研讨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充分体现教学需要。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探索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模式与途径——团队工作理念和工作过程与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协调、沟通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主动学习的热情与竞争精神;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方法创新,引入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法,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实践,并对新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注重和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体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资源与环境概论》《环境法》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对实际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践和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在课堂、实验、实习、大创、毕业论文层面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构建研讨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培养新模式。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曾指出,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开始更新教育观念,正在构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天芳,向守平,吴敏,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创新意识[J],高等理科教育,2001(04)
[2]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4)
[3]张晋京,李翠兰,构建小型研讨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
[4]赵海霞,李天,傅新红,丁春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
[5]陈永光,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
[6]蔡冬,闫雪,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自我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01)
[7]王章豹,石芳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七大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9(03)
[8]刘彬让,牛宏泰,张清柱,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
[9]李伏生,顾明华,张超兰,沈方科,杨美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
[10]李翠兰,张晋京,郭聃等,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11]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1)
[责任编辑:刘爱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