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楷模报国情怀,践行科教兴国之志
2017-09-22张东航
张东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重托与期待。全党上下,尤其是高校系统内,掀起了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一、深刻认识黄大年精神的实质和时代意义
黄大年的言行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犹如高悬的火炬,指引着后继者前行的方向,对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黄大年树立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典范
黄大年不仅具有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更有“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牺牲者”的革命理念。他是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为了报国之志,毅然放弃国外已有的优渥的物质生活,回国重新开始组建团队、白手起家,以浑然忘我、只争朝夕的干劲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黄大年堪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航标,只有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家国梦想密切相连,把自我价值实现融入民族昌盛的时代诉求中,不断超越小我,时刻心怀大我,才能在发展的洪流中有所建树。
(二)黄大年定位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坐标
当黄大年身边的人在回忆他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这八个字看似平常,却朴实地反映出在黄大年的精神世界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面对纷扰的世事,他始终专注干事、坚守正道,从不用手中的资源为自己和亲人谋利。
(三)黄大年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现实价值
黄大年是杰出科学家,更是一位师者,他有着慎思笃行、因材施教的师者情怀。黄大年从不因是学术权威而高高在上,与学生永远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他精心为每一名学生设计成长路径,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正因如此,他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黄大年在治学态度和师者风范方面,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提供了样本,起到了典范作用,这也是黄大年为教育工作者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黄大年奏响了“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的壮丽篇章
黄大年归国后,始终记挂着国内在自身研究领域内的落后,他急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带动团队研究,追赶历史潮流,实现创新超越。“他是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始终瞄准国际前沿进行创新创造。”作为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突破了种种限制,短期内在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方面获得系列重大突破。
二、黄大年精神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高校搭上了高速行驶的快车道,尤其结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讨论时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等),立德树人、科教兴国等理念深入人心,黄大年这一先进典型对于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高校教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和国家发展形势下,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思政理论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人才创新成果。黄大年创立了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这是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院系的科研特区;黄大年的研究让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下好人才队伍建设这盘棋:真正用好、用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抓好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这是一个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
三、学习黄大年精神做好当前教育学院各项工作
笔者所在的吉林省教育学院历经60载创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结合对黄大年精神的思考,笔者认为省级教育学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发展:
(一)教研部门要抓改革,出成果
吉林省教育学院的教研工作曾在全国有过辉煌的歷史,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本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价值原点,要着力向教研与教师发展的“综合体”变身:一是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研工作导向,重点要在落实上下功夫。要研究黄大年培养学生的范例: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他爱生如子,暗地资助贫困学生使其不失昂扬之志;他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以国为荣的创新人才。导向正确,教研工作才不会出现偏差。二是教研部门要倡导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扎实提升教研品质。三是要超前研究,以创新思维指导教研方式的转型,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省级基础教研机构的战线作用,倡导个性选择、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差异评价,推进与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项目的合作工作。
(二)强化“研培结合”的品牌效应
要继续深入打造学院培训品牌,提升学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构建贴近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提升培训效能。二是改进传统的培训方式,深入研究“培训+互联网”信息化、开放式培训模式的成功经验,推行以混合式研修为代表的多种研修方式。三是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推动以教研员为主体的“培训师”培养计划,提升其在师培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素质提升培训能力。四是完善教师及中小学校长管理者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其能力素质。五是探索培训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培训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三)提升办学体系的整体实力
逐步形成民族预科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引领,以文化课程特别是语言教学为基础,以音、体、美综合素质提升等为辅助的全方位、综合化、成体系的教育培养新格局。在高职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就业能力。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整体质量,着力培养专业型教育研究人才。努力扩大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规模。
(四)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
要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引才、育才、用才、励才等方面开拓思路,宏观统筹学院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部门人员的院内流动,引导人才向人员急缺的一线岗位集聚。一是加快完善学院人才引用及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注重实绩、科研先导、学术为基”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有侧重的引进计划、名师引领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积极搭建科研和学术平台。通过设立吉林省教育学院“进德修业学术论坛”等举措,着力推进学院骨干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努力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三是立足学科梯队可持续发展,有重点、有计划地扶持人才成长。鼓励资深教研员、教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构建团队,培养和带领一批青年研究者向更专业、更精准、更符合一线教育特点的研究领域进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