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的研读与判断
2017-09-22陈国标
陈国标
摘 要:等高线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等高线地图的判读不仅考验了学生图形结合能力,更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逻辑思维与图形结合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认真研读课本,深挖教材,将等高线这个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
关键词:等高线;判断;分类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叫《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节目中一位选手通过对地貌图的观察,在等高线图上成功地判断出了地貌图的拍摄位置。这也引起了笔者对等高线的兴趣,对等高线这一知识点做了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一、等高线的概念及起源
(一)概念
等高线(Contour line)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如图所示:
(二)起源
等高线的起源受到了等深线的启发。起初地理学上只有等深线,并没有等高线这一概念。1729年,库尔格斯制作了第一张等深线海图,之后又将等深线的原理应用到陆地之上,用来表示地貌高低起伏的形态。1791年,法国都朋特里尔成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自此等高线被广泛地运用于地势地貌的绘制。裘品·特里列姆甚至用等高线绘制了法兰西领域的地貌。
二、等高线的特点
想要做到更好地判断等高线图,就要对等高线图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从等高线的概念及等高线的示图及所积累的地理知识来看,等高线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同一条等高线上表示的海拔高度相同。从等高线的概念来看,等高线表示的是同一海拔高度上各点所连接的闭合的曲线。所以等高图上的同一条曲线表示了同一个海拔高度。第二,每一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等高线一般用来表现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质地貌。从这个角度来看,等高线具有闭合性。在图纸上表示时,由于会涉及篇幅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断开的曲线。但是如果将图纸无限延伸的话就会发现,断开的曲线事实上都是闭合的。第三,等高线不相交,也不重合,每一条等高线都代表一定的高度,立体地看,两条等高线上的点处于水平的位置,所以不会出现相交或重合的地方。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就是出现断层的时候,这些等高线在图上只是出现重合,并不表示相交,且在绘制等高图时会用特殊的标志表示出来。第四,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越是稀疏,所表示的地貌坡度越是平缓,等高线越是密集,所表示的地貌坡度越是陡峭,等高线出现重合的时候肯定会有断层。所以根据等高线图的疏密可以判断出所表示的地貌的缓陡。第五,在同一幅等高线地貌图上,等高线越多,就表示海拔越高,等高线越少,所表示的海拔越低。所以从等高线地貌图上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山地的高度多少。
三、等高线的判读
(一)通过等高线可以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及两点的温度差
相对高度指的是两点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通过等高距可以判断出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通过相对高度可以判断出两点之间的温度差(每升高100米,气温会下降0.6度)。
(二)判断陡崖或断层的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重合的数量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陡崖的大致海拔高度。例如,四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50米,那么这个陡崖的海拔高度大约在150米到250米之间。其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表示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三)判断地貌的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条数及等高距可以判断出一幅等高线地貌图所表示的地貌海拔高度。如一幅等高线地貌图上在一个范围内出现6条闭合的等高线,等高距为50米,则可以判断出这一范围的地貌海拔高度在300米到35米之间,其计算公式为nd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一)选“点” 当需要建水库或坝址时就可以通过等高线图进行判断选择。从水库选址的特性来看,选在河谷、山谷或者洼地等地更有利于水库的储藏,节约建造成本。而坝址一般多建于河流与峡谷处,在等高线图中表现为等高线密集之处。 (二)选“线” 即使是山峰、山坡也离不开铁路与公路,而铁路与公路的设计就要合理地利用地形地势。为节省建筑成本,多会选择一些坡度较缓,弯度较少的线路。尽可能少地穿越等高线、通过河流等,以降低施工难度。 (三)选“面” “面”的选择一般是比较大的区域,例如工业区、生活区等。工业区的选择既要保障安全,又要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做到保护环境。因此工业区的选择多会在河流下游,在等高图上表现为较为稀疏、平坦的地方。居民区的选择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多会选择一些依山傍水的地方。为了交通方便,促进经济的发展,居民区的选址也会考虑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且为了保障安全尽量避免选择在陡崖附近。农业区的选择主要考虑气候及水源等因素,所以一般会根据地势、高度的不同进行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从等高线图上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布局。 通过等高线这种抽象的图像来判断地质地貌这种具体的物质,不仅需要对等高线知识熟练的掌握,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万刚.利用等高线数据自动生成地性结构线的算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3(3). [2]郭庆胜,杨族桥,冯科.基于等高线提取地形特征线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 编辑 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