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网络形象的塑造

2017-09-22刘雨含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媒介中学生微信

刘雨含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新媒体形式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中以智能移动设备作为载体,包括手机APP中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微小说等工具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兴起和普及,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已经正式到来。中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人群之一,基本上覆盖了新媒体传播的所有媒介。这与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有直接关系,而且这也符合年轻人渴望表达、释放和分享的心理状态。从深层次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正逐渐影响着我们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形成。但在此背景趋势下,中学生要加强网络形象的塑造和构建,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舆论的传播和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结合自己及身边同学的感受,试浅析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网络形象的塑造。

1新媒体时代的概念及认识

新媒体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促动下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以互联网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和依托,并区别于传统媒体模式的一种新型媒介。新媒体时代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了信息全球化的需求;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范围都十分广泛,其中一些正能量内容的确值得推崇和称赞,另外还掺杂着一些负面信息,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影响和思想引导也会产生不利的扭曲;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离不开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的载体支撑,尤其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阅读为代表的社交即时通信工具更是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促进和保障。

2中学生正确塑造网络形象的意义

我们中学生都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也是家长、老师、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其形象力量包括感召力、影响力、动员力和威信力等,都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交流形式和极为丰富的表达手段,得到中学生的热宠,也是新媒体在中学校园逐渐普及并持续应用。随着中学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逐渐上升,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的理解、尝试和企及日益提高,随之而来就会在微信或微博中宣扬、抒发或宣泄内心的情绪及感悟。这就更需要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帮助其努力塑造正确的网络形象,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与人们积极互动,进而及时快捷地解决学习生活的问题或困惑。只有正确塑造网络形象,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及时发现不良动机或动态,有效地制止非理性或受操控的网络舆论。所以,中学生网络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班主任、家长应该引起重视,网络形象的塑造应该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学生网络形象的特点

3.1虚拟性

中学生的网络形象虚拟性和真实性体现在新媒体媒介工具的使用上。中学生具有真实明确的身份,但通过虚拟的空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和有效交流。在沟通中,学生可以痛痛快快地畅所欲言,从而打破了以往面谈对话式模式,使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效率及质量大幅提升。

3.2角色多变性

中学生网络形象具有角色多变的特点。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老师和家长就要展示出其职责的主观表现和作为,严格要求和规范中学生的行为,并且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正面示范和影响。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也要作为学生朋友的角度,即沟通者和旁听者的角色,要尊重学生的言论和想法,并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因此,面对学生网络形象的多变性,家长和教师也要有多变的角色,起到强化角色扮演的能力。

3.3主动性

中学生的網络形象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主动性特点。目前新媒体传播十分快捷方便,且自由开放,在网络中,无论作为参与者、接受者还是传递者,学生都很积极主动。例如:主动回复热点事件或新闻,主动关注社会动态和变化。面对学生网络形象的主动性,教师和家长要多站在中立的角度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和舆论等,只有做到及时回应和发布权威信息,才会优化提高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4塑造中学生网络形象的对策和途径

4.1构建开放互融的校园网络环境

首先,网络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宽松、开放的校园网络环境作为保障,只有确保自由、民主的网络氛围,学生才能够如鱼得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学校要积极建立官方微信或微博、微信公众号,以此作为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宣传和普及的工具,而且能够及时发布学校的最新动态和新闻以及相关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这就需要学校信息发布中要确保实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尽量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

4.2实现多元化互动交流模式

教师们要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规律,合理利用QQ、微信和微博能互动工具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交流模式。一般来讲,对于个别学生相对私密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交流,这有利于教育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时性。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学生隐私的目的,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和采纳。当然老师工作十分繁忙,精力也很有限,对于校内热点事件或工作安排可以通过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展开思政教育。此种方式具有传播面积广,且互动讨论效果好的优势,而且学生能够在群内自由发表想法和见解。因此,会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当然在群建设的把握上,老师要有大局观,并能掌控局势,对于一些理解误区要及时纠正,并利用交流群实时开展思政教育疏导和指引。

4.3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素质

中学生网络形象的塑造重中之重其实就是老师的引导,教师是网络意见的指引者和辨别者。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和传导能力都提出了各种考验。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超强明 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和媒介素养,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在学生网络形象中的领袖气质和地位。借助自己的气质和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素质,积极促动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网络意识的提高。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既给中学生的学习教育工作带来了便捷,同时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正因为此,老师和家长也要引以重视,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与时俱进、顺势而上,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学生的网络形象,让新媒体成为学生正确健康成长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冯静敏.网略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报业,2014(04):45-47.

[2] 齐 阳.探究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06):102-103.

[3] 薛 龙,康家伟,薛桂康.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基于关中城镇中学生媒介素养调研的思考[J].今传媒,2016(10):34-36.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介中学生微信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微信
微信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