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收,那一场隆重的农事

2017-09-22采薇

畅谈 2017年14期
关键词:麦收麦芒麦秸

采薇

爹娘从地西头一直割到地东头,远远地只能看见他们的背影,弯着腰,挥舞着镰刀,我看到麦子飞快地倒下,飞快地闪成一片金光流溢的海洋……

早晨三四点的时候,爹娘就拿着镰刀出门了。爹手里还提着很大的白色塑料壶,里面盛着一二十斤水。出门前娘趴在我耳边叮嘱一番:照顾好弟弟妹妹,照顾好那头母牛,多喂点麦麸子,吃了有劲干活……半睡半醒中我听得很认真,天亮后一醒什么嘱咐都记不住了。就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吧,结果也和娘说的差不多。家里的那头母牛怀着崽,而上午还要碾一场麦子,一定要喂饱。等我喂饱了牛和弟弟妹妹后,就用板车拉着四个小人儿带上馍和凉拌蒜苗去地里找爹娘。

太阳已经很高了,一眼就看到爹娘放倒的小麦,整整齐齐一排排排列着,闪着锦缎般的光。爹娘从地西头一直割到地东头,远远地只能看见他们的背影,弯着腰,挥舞着镰刀,我看到麦子飞快地倒下,飞快地闪成一片金光流溢的海洋……

生我者大地,育我者母亲

收麦是所有农事中最累人的了,地多,人口多,能干活的却少,往往是六口人的地,爹和娘两个人忙活。我负责照看弟弟妹妹,顶多到地里搭把手,大弟也干,干得很少。往往一个麦季结束,娘是要累出一场大病的。其实那病在麦收过程中就得了,只是不敢显现出来,麦收一结束,思想稍微松懈,“哗”一下病就来了。稍大些,能干活了,却因上学少干了很多活。

旁门的叔伯大爷劝爹:小妮子家,你还指望她上大学?!爹却固执地一直支持我求学。这点一直让我感激到现在。爹作出的所有的决定就这一个是最英明不过的了。我时常想假如我不上学,像村里那些小姐妹一样,早早嫁人了,很年轻就生了一堆孩子和皱纹,如今会是什么模样。

“娘——”我站在地头大声喊,弟弟妹妹们也一起喊。大弟调皮,自己早就从车子上下来,赤着脚跑到地里,又很快退了回来……麦茬扎疼了他的小脚,他龇牙咧嘴地跳着一只脚,用手抱着扎疼的那只不停地跳。这个动作惹得小弟和两个妹妹笑弯了腰,忘记了喊爹娘吃饭。

正笑着,我看娘站起身来,用手捶打着腰,我赶紧大声喊:“娘——”娘终于听到,朝我们挥挥手,和爹商量了一下,就收拾了家什回到地头上。太阳像火一样一览无余地倾泻着热,爹娘满头大汗,脸晒成了黑红色,薄薄的衣裳像在水里洗过的一样。

地头上有棵大梧桐树,阴凉很充足。娘坐在架子车把上,高兴地嚼着我们带来的馍和蒜苗,最小的妹妹扎在娘的怀里吃奶,其时早就没了奶水,她只想解解馋。娘胸前干瘪的乳房让我很心酸。弟弟妹妹跑到架子车的另一头,想把娘翘起来……

麦收盛事……“扬场”

割好的麦子要捆扎起来才能装上车拉回麦场里作进一步的加工。麦子的捆扎有点讲究,今天割下的是不行了,晒了那么长时间,麦焦得很,一捆就掉穗儿,最好是经场露水,软点,好扎。晚上下完露水,爹娘到地里去捆麦子,拉着板车带着木锸,把一地的麦子都拉到场里,已是夜深时候。

拉到場里之后,下一道工序是要用石磙碾。太阳一下火,就把麦子摊开,把麦场均匀地铺满。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太阳的火把麦子烤得焦焦的。这时套上老牛,扯上石磙,人站在场中间,长长的绳牵了牛,牛拉着石磙,走圆圈儿。一圈一圈,石磙碾在麦秸上,麦子从壳里脱出来,一粒一粒,沾上太阳的火,也沾上老牛和农人的泪与汗。

碾上个一二十圈,把牛牵到阴凉处,饮饮水,我和娘趁这时间把麦秸翻动一遍,这样铺在下面的麦穗在下一轮的碾压中也会脱粒。太阳毫无遮拦地照在身上,稍一劳动,身上顿时就像水洗一般……太阳越大,麦子晒得越焦,脱粒的效果越好。下午吃饭时,麦子就碾得差不多了,麦场上剩下薄薄的一层。饱满的小麦,白白的柔软的麦秸,十分完美地呈现在面前。

我们需要把麦子和麦秸分离开。挑开麦秸,先堆到一角。把麦粒堆到一起。麦粒还不太干净,有麦芒和细小的麦秸。如果有风就可以“扬场”了。这个环节是最热闹的。每个孩子都想拿起木锨扬一下,只要不在下风口被迷着眼睛,一般不会遭到呵斥。“扬场”一般要观察风向,要向着风向扬,人朝着风口,木锨铲了麦子,斜扬上去,一个优美的抛物线。风一吹,麦芒随风而去,麦子重重砸在地上,古铜色的麦子颗粒饱满,拥挤着,欢笑着,一会儿一座小山就出现了。这种力气活一般是爹来。而且这个还需要技术,技术不好的往往扬不干净,有小小的麦芒和细碎的麦秸混在里面,自家吃倒不打紧,但交公粮却是通不过的。

一场“扬场”下来,爹累得浑身酸痛,头发上也藏了很多麦芒,汗水一混,刺啦啦地扎。我赶紧打来一盆水,爹就着水盆洗个干净。

太阳收起了它的热烈,风微微地吹着,天气不再像白天那样燥热。孩子们都出来了,爬到麦秸垛上,再从上面蹦下来,欢笑着,追赶着……

晚饭端到麦场里,大人和孩子都高兴地吃。伴着麦香,那咂嘴的声音可以传到很远……

夜里就睡到场里吧。拿一张很大的塑料布摊开,在塑料布的周围垫上砖头或者粗一些的木杠,防止虫子爬上来咬着人。没有枕头和垫被,就这样睡,不管它露水下多厚,也不管它蚊子有多少。躺在上面不到一分钟,四面都是睡着的鼻息声。太累了,大人和孩子都累了,连星星和月亮都有些疲惫,不耐烦地眨着眼睛……

白天收的麦子已经装袋,也不怕有人扛走,满场里都是,谁都不会扛谁的。天一亮,新的农活还等着去干呢,哪里会想那么多。人老几辈子也没有在麦场里丢过麦子,麦场里的麦子怎么会丢呢?

只把故乡作梦乡

离开农家已近二十年,家里的房屋也早已成为猫狗的乐园,但这一幕幕的场景,在梦境里挥之不去。每当端午前后焦麦炸豆的日子,我都会开车来回跑上几百公里,赶到家乡,待上一天,谁都不惊动,悄悄地去看看童年里不会消褪的颜色。听听那风,晒晒那烈日,闻闻那麦香……

梦里总是不知身已为客,记忆里弯弯的镰刀已不大能看得到,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大型割麦机。一边吃进整片的麦子,一边袋里装满了麦粒,只需驾驶和副驾驶,不大一会儿,就完成了以前割一天都完不成的任务。一粒粒饱满诱人的小麦被送到地头,用机动车拉回家或者被直接收购,一亩地才收四五十元收割费。那挥汗如雨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再不济的人家也已经半机械化了。

我家的田地己承包给亲戚种。我站在自家最大的一块地头,看那麦子频频向我点头,地中间埋着我已经作古的爷爷和奶奶,泪水迷蒙了我的双眼,我仿佛看到清瘦的爷爷和高高的奶奶正蹒跚着向我走来,那满头的银发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劳作了一辈子没享受过一天福的爷爷奶奶,如果能赶上如今的好时候,至少麦忙季节不会吃那么多苦。奶奶在八十岁时还一个人收割四亩大豆,为子女节省了很多田间地头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专心自己的工作。

过去的岁月如同一场不停歇的雨,不住地洗涤我的灵魂,净化我的心灵,让我在今昔的对比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我启动我的越野车,在“村村通”笔直的马路上风驰电掣,仿佛找到了儿时在旷野里疯跑的记忆……

关于农村的记忆如此清晰地印在我的生命中,它让我的生命浸透在旷达和悲观里,这一矛盾的综合体大概来自平原的开阔和儿时生活的苦难。它不停地给我传达着生命的淡泊和淡然,使我对生的意义的拷问缺少尽头。(资料来源:《齐鲁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麦收麦芒麦秸
又是一年麦收时
麦芒上的风景
麦芒
泥匠的预言
人间的事
麦秸
温暖的麦秸垛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
五月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