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方法及指标构建研究
2017-09-22刘波王海波吕明辉徐嫩羽
刘波+王海波+吕明辉+徐嫩羽
摘 要 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开展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工作的情况,对调查总体情况、题目和问卷的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气象科普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评价的5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以及计算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指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4-0099-04
氣象科普工作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象部门的重要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科普工作在惠及民生、凝聚共识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气象科普工作在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加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我国的气象科普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全民科学素养相对偏低,大众对气象科学的了解和理解还明显不够,导致全民气象意识薄弱,气象科学知识匮乏,大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亟待加强。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了解和掌握目前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的基本情况是最基础和需要优先考虑的工作,因此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2015年年底印发《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实施办法(修订版)》和《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修订版)》的通知,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纳入气象业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调查方法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关于相关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将另文详述。
1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简介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实施。具体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负责,其中现场调查工作、调查数据整理、汇总等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调查问卷题目和调查样本质量控制和检验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负责。
1.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获取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制作气象科普内容、组织气象科普活动、提升气象科普能力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1.2 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中所有18~75周岁的城乡居民,其中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样本40 000人,2016年有效样本40 082人。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个人信息、灾害预警、气候变化、气象信息应用、获取气象科学知识的渠道以及热点气象科学基础知识等。
1.4 调查方式
调查采取计算机辅助电话(CATI)调查方法。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是采取计算机自动随机抽样并借助电话进行调查的一种通用调查方式,即由电话、计算机、访问员三种资源组成一体,访问员头戴耳机式受话器,由计算机依照抽样设计要求随机拨打并接通电话号码后,按照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调查问卷将内容逐一读出,并将被调查者的回答用计算机如实记录下来。
1.5 抽样原则和方法
调查设计了以全国总人口为总体,以各省(区、市)为子体的抽样原则。调查以街道、乡镇以上行政区划为统一抽样框,样本单元以电话号码段为标准。按照分层、多阶段、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样本。每个省(区、市)原则上城乡比例为5.5:4.5左右。样本抽取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
1)将全国样本量按照人口比例、城市化率等水平分配各省样本量,最低数量1 000个。
2)根据经验、考虑经济、人口及气象需求等有关问题的差异,每个省(区、市)最少抽取4个地级市以上城市(直辖市抽取3个城区和2个郊区或县)。2015年和2016年的样本分布见表1。
3)根据系统等距抽样的原则,对各个地级市所辖的城区,县或县级市按照电话号码段从大到小排序,依据每个电话号码段抽取15个具体成功号码的原则,确定需要抽取的号码段(不足25个号码段的全部抽取)。
4)在抽取的电话号码段中,根据电话号码段由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按确定的成功调查样本数扩大10倍,生成具体随机电话号码库,分别进行电话调查,直到满足所要求的样本量。
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中题目的设计首先确定宜精不宜多的原则,并在中国气象局的各个单位中广泛征集相关题目,对收集到的题目进行初步整理后,召开了多次讨论会和专家咨询会,结合气象科普工作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调查问卷有6道选择题和2道判断题,详见表2。问卷中题目的设计虽然题目较少,只有8题,4题和5题针对城市和农村的情况略有不同,但涉及的面较广,包括灾害性天气预警、气候变化、气象信息应用和服务、获取气象科学知识的渠道以及当前的热点气象科学基础知识(雾、霾和雷电)。
3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构建了反映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指标共设一级指标5个,分别为灾害预警普及率、气候变化、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气象科普渠道和气象知识认知度,其中灾害预警普及率包括灾害预警知晓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含义及相应的防御措施的了解程度两个二级指标,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两个二级指标,气象知识认知度包括雾霾知识和防雷知识两个二级指标。
在多项指标构成的评估体系中,因事物本身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指标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各个指标的权重能反映评估指标对某项评价结果的贡献程度,权重的确定取决于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重要性和指标本身信息的可依赖程度。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计算公式,我们采取了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主要根据指标对评估结果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由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权重,首先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请不同的专家单独给出指标权重;其次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得出运算结果;再次将运算结果通过现场讨论的形式征求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
考虑到目前公众对获取气象科学知识的渠道知道的较少,在未来希望加强在这块的工作,因此给这一指标增加了一个难度系数。最终得到的计算公式
如下:
其中代表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指数,A1,A2,A3,A4,A5,A6,B1,B2分别代表各个指标值;d为难度系数,d=3。
4 结论
利用上面提出的调查方法,我们对2015年和2016年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了如下结果:
2015年全国平均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为71.87%,其中城镇71.66%,农村72.12%,农村略高于城镇;2016年全国平均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为77.16%,其中城镇77.96%,农村76.13%,城镇略高于农村。
我们分析,2016年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在全国平均、城镇和农村,相对于2015年都有明显的提升,这与近两年政府和气象部门更加重视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而政府和气象部门持续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也导致城市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上升幅度大于农村。
参考文献
[1]《国家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实施办法(修订版)》《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修订版)》,气发2015【55】号。
[2]孙蕾.网上调查与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的比较[J].统计教育,2003(3):8-9.
[3]郑念,任福君,等.科普监测评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