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副主任谈全科医生
2017-09-22
曾益新,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模式的变迁呼唤全科医师队伍
医学模式经历了很漫長的变革,从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现在所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每一个时代都有跟这个科技、医学、自然科学的水平相应的一个医学模式。我国还处在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转变过程中,应该说现在还是多种模式并存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因为它不仅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不仅关注身体,更要关注心理;不仅重视科技,更加强调人文。
疾病谱变化要求医学重心下移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疾病发生了大的变化,有史以来慢性病代替了传染病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了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这样的变化带来了疾病谱的巨大变化。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显示,中国有2.7亿高血压的病人,有9600万糖尿病的病人。
据统计,城乡居民的死亡原因中84%是由慢性非传染疾病造成的。曾益新院士认为,慢性病的特点是一人多病、一病多因,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对医疗资源造成长期、慢性巨大的消耗。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医学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要更加关注预防,关注健康管理,关注人群情感和心理的需求,这是服务模式变化对医疗提出的要求。而全科医生能够承接这样的一种转变,推广健康理念,加强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早期发现重大疾病,正确处理疾病。因而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医疗服务体系急需全科医生
曾益新院士认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是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是制度改革,体系建设是完善基层网络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是要推行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制度。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有90多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最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生。他表示,“我们的医疗体系需要建立合格的、数量足够的全科医生队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科学地、合理地推行我们的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曾益新院士还认为,全科医生对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分级诊疗靠强基层,强基层关键是要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而且全科医生要下得去、留得住还要干得好。因此,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全科医师制度“领唱”医改五部曲
“全科医师制度在医改五部曲里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曾益新院士认为,他心中的医改应分为五步:一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下基层工作;二是合理的保险制度引导分级诊疗推行;三是全科与专科之间、专科与专科之间的合作及良性竞争;四是公立医院医生的社会化和多点执业;五是倒逼公立医院的全方位改革。在医改的五部曲中,曾益新院士将全科医师制度喻为“主旋律”。
他说,“发展基层全科医学是我国医改是否成功的基础”,医改实施的第一步应该是要保证基层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即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而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核心,则要求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这就需要一整套政策的配合,包括薪酬、执业发展空间、自身岗位晋升、社会地位、同行认可等。只有通过配套政策的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执业,才有助于在基层真正形成一支被老百姓认可的全科医生队伍。
制度建设助推全科医生发展“主旋律”
全科医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抚育,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好机制。全科医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牵涉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因而需要很好的顶层设计和多维度系统推进,特别是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的各项要求。
曾益新院士认为,目前全科医师的岗位吸引力还比较弱。这种吸引力按重要性可分为:薪酬、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就业环境、社会地位等。为此,曾益新和一些院士专家曾向国家建议设立10万个基层特聘全科医师岗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2个,其编制由国家特设,放在县区级医院(即县管乡用),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国家每年给予10万元特殊津贴。全科医师制度建设是医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身又需要系统设计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到医改的成败。当然,随着全科医生的发展,从政府社会、医学团体到制度设计、政策设计各个方面一起努力,才能够真正迎来全科医学美好的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