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平胡同30号新与旧的更迭
2017-09-22
四合院是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见证者。它拥有至少3000年的历史,围住老北京世世代代家庭的繁华与变迁。这些古老的建筑正经历着“新与旧”的更迭,只是随着时代的前行,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更迭使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逐渐吞噬着这一小方天地,城市的建设规划更是无情地抹掉它們的存在。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夹缝求生,被一个保留或拆除的决定所左右。它们怀揣着昔日的荣耀,蜷缩在城市的一隅。
重生的活力
庆平胡同位于北京老地标建筑北京站的西侧。此房是庆平胡同的一座四合院(30号)的正房,是一间60平方米的小平房,拥有传统的四梁八柱结构,只是岁月攀爬上梁柱,侵蚀了它的表里。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结构的基础上,建筑师刘昊威使房子能更好地满足两代人的居住条件,并致力于为迈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四合院自身浓烈的中式气息与现代化色彩交织在一起,赋予了这座历史建筑重生的活力和交替的生命力。
四合院的高空间,外加大面积的窗户,即使有室内暖气,屋里散热太快以至于难以保温。室内的低气温成为房子结构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冬季的时候还可能被灌风,所以屋子采取以供暖为核心,建筑师刘吴威设计了一个可覆盖整个室内空间的水暖系统。他还在屋内加建钢结构用以承重,在形式上保留了原有的木结构,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房子的历史性。利用原有挑高,用传统的对称结构新隔离出来了一个二层,两间卧室分列两侧。在拥挤的城市里,拥有一座私人花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而厨房上层的屋顶花园给灰色调的四合院带来了一丝青葱绿意,旧屋脊与新空间相得益彰,原生态的木质结构给屋子也带来更多温暖。在保留原有结构和木头的基础上,使用玻璃、保温膜、热传导率低的门和竹钢解决了之前玻璃不易保温的问题,同时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加强了室内的采光度。新旧结构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它更能经受风吹雨打。
连续的记忆
这座四合院的主人正值壮年,他的母亲却患有阿兹海默氏症(一种与记忆障碍相关的病症)并常年需要使用轮椅。从人性化和宜居化的角度出发,建筑师王吴威为此专门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并同时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让家里的母亲生活更方便。厨房的屋顶和外立面铺满了绿植和鲜花,天顶圆窗向东南方倾斜,透过侧窗,能瞥见小小花园里盛开的月季。天窗散发着独特的东方美,呼应着四合院的传统形态。而隐藏在绿植里的楼梯,从屋里经由窗户延伸至窗外,直通向屋顶花园,向上扩展的空间打破了原有物理空间的禁锢,赋予居住者全新的希望,探索新的居住可能。厨房外侧的垂直绿墙由地面一直连贯延伸到屋顶,为四合院带来一丝生机与活力。
为了帮助阿兹海默氏症患者留住记忆,房子设计融入了怀旧元素,那些老照片、斑驳的木墙群、融进设计细节里的老物件都试图唤醒和留住老人的记忆。向传统再生回归。它突破了以往科技未来感的设计风格,是在老北京胡同改建与提升人居环境方面的一次全新尝试。
一砖一瓦堆砌出一座四合院,四合院里的树木经历着北京的无数个春夏秋冬,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它的兴荣与衰败。传统文化的断层阻断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建筑的同一性,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如洪水猛兽,将历史的根基连根拔起。以旧换新不应是四合院的命运所在,不管时代的轨迹如何变化发展,这座拥有城市记忆的青砖灰瓦建筑需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倘若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变成了一座脆弱的玻璃城,那对历史意义的探究又从何而来?愿这一方方天地,依然能够延续着传统和情感和血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