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卢氏:引金融活水浇扶贫良田

2017-09-22王清华

中国扶贫 2017年18期
关键词:卢氏县金融服务信用

王清华

三门峡市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豫陕两省结合部,辖9镇10乡、352个行政村,总人口38.2万,其中农业人口33.3万人,是秦巴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目前,全县仍有贫困户16302户50633人,贫困发生率15.2%。

作为河南省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的革命老区县,卢氏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各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创建金融扶贫试验区为契机,通过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着力解决风险怎么防控、信用怎么评定、服务怎么保障、项目怎么选择、成本怎么降低的五大难题,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扶贫小额贷款落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设四大体系,打通服务梗阻

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卢氏县成立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金融服务站、村金融服务部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明确了各司其职、衔接有序的制度和流程。其中村金融服务部负责贫困户贷款的受理初审,乡金融服务站负责审核把关,县金融服务中心负责推荐担保,县合作银行接到担保通知后放款。所谓“政银融合”,就是把行政力量、金融力量整合到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县、乡金融服务机构由政府、邮储银行、农商行三方人员组成,村服务部由村支书和信贷员组成,明确农商行、邮储银行作为扶贫小额贷款主办银行。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了“谁来管贷款”的问题。

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卢氏县着眼破解“两免之后,信用怎么评定”的难题,建立了尽可能覆盖全部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农户信用从识别难到信息全的转变。一是做好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按照“三好三强”(遵纪守法好、家庭和睦好、邻里团结好,责任意识强、信用观念强、履约保障强),“三有三无”(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项目,无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无拖欠贷款本息、被列入贷款黑名单的记录,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行为)的定性标准和据此设定的144项定量指标,集中两个多月时间,组织3000余人,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对全县农户的户主、家庭成员、财政开支人员、农户房产、经营实体、创业、权属、生产及运输设备、荣誉、和谐社会等13大类信息进行了采集,并通过扶贫、公安、法院、金融、车管、房管、农机等部门,获取了农户的治安、借款、对外担保抵押、风控、车辆、诉讼、房产、保险、大型生产机具等10大类信息。经过细致扎实的工作,对卢氏县8.33万户农户进行了信息采集,占全县农户的90.6%,其中采集贫困户信息1.86万户,占全县贫困农户的95%,让农户有了一份自己的信用信息档案。二是做好信用等级评价。制定出台信用信息评级试用办法,对农户信用等级进行评定。规定每户基础分为100分,实行加分、扣分制和治安、失信、欠款等一票否决制。根据不同的分值将农户分为A级、AA级、AAA级和AAA+级等信用等级,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纯信用贷款。6.83万户农户通过信用评定,有信率为82%,其中1.49万户贫困户通过信用评定,有信率为80.6%。三是做好信用动态管理。采集的信息和评定的结果统一录入信用信息系统,政府与金融机构共享,银行放贷前点一下鼠标就能对农户的信用信息一目了然,而且实行动态管理,农户的车辆等重要财产信息随时更新,部门提供的专项信息和信用等级一季度一更新,农户基本信息一年一更新,确保了信用信息及时有效。信用评价体系解决了“贷款放给谁”的问题。

建设产业支撑体系。依托卢氏县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绿色、特色、生态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以果、牧、烟、菌、药、菜六大产业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中、西、南、北四大产业片区,积极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十三五”末,全县核桃面积超过100万亩,连翘面积超过100万亩,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旅游年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确保每个产业都有2个以上的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體超过1000家,全县建成35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村都有2个以上扶贫车间,每户都有3个以上增收项目、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千元以上。产业支撑体系解决了“贷款干什么”的问题。

建设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省财政支持卢氏县设立5000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专门用于政府应承担的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二是建立了风险分担缓释机制。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公司、省担保集团签订了《金融助推卢氏县脱贫攻坚试验区合作协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后风险,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省农信公司、省担保集团,按照20%、10%、50%、20%的比例分担;对带贫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省农信公司、省担保集团,按照20%、20%、40%、20%的比例分担,形成了“四位一体”的风险共担机制。同时,采用政、银、企或政、银、担、保、投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缓释了金融风险。三是建立了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坚持“宽授信、宽启用、严管理、严惩戒”的原则,出台了《项目资金监管办法》,加强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使用扶贫信贷资金的用项和效果监管,确保贷款投在产业发展、用在卢氏脱贫。同时,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监管,建立承贷银行发挥再贷款扶贫的社会效益考核、贷款管理、风险防控提醒等措施。根据承贷银行扶贫再贷款发放进度,足额提供扶贫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用好省、市人民银行授予卢氏县每年不低于10亿元的扶贫再贷款和10亿元的支小再贷款额度,降低承贷银行融资成本。四是建立激励约束熔断机制。设定信用激励机制,对贷款不良率低于2%的乡镇授予信用乡镇,贷款不良率低于3%的村授予信用村,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政策倾斜等方面优先考虑。设定贷款熔断机制,当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时,停止对全村所有农户发放贷款;当乡镇超过30%的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时,停止对该乡镇所有农户发放贷款。风险防控体系解决了“敢不敢放贷”的问题。endprint

总的来看,四大体系的建立,有效破解了“两免一贴”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落地的五个难题,实现了服务有平台、信用可评估、风险可把控,使金融机构敢放款、有收益,也使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

突出模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推广“368”金融扶贫模式。“3”是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3类贷款主体;“6”是“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自贷”“合作社自贷”“农户自贷”6种放贷方式;“8”是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入股+劳务、设施租赁+劳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带资入股、自主创业8种带贫模式。

探索政银企互助模式。由政府出资30%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出资70%设立互助担保基金,建立资金池,由银行按6至10倍比例放大投放贷款,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社大额融资需求。目前,已使用该模式为信念集团公司带动的食用菌产业项目投放贷款2.1亿元。

拓展合作领域。卢氏县与中国人保财险签订了《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将卢氏确定为全国5个普惠金融扶贫实验区之一,采取“政府主导+信用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障+支农融资”的模式,推广“政融保”支农支小融资项目;国开行将卢氏确定为全国8个开发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点之一;与湘财证券、中原证券签订合作战略协议;与国投创益基金、焦桐基金、南水北调协作基金和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达成9.6亿元投资意向或合作协议。

破解瓶颈难题,凸显乘数效应

通过一系列金融举措,发展了地方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脱贫攻坚投入力度,实现“信用盧氏”,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了扶贫产业发展。

截至8月31日,全县三类贷款主体新增扶贫贷款71950.2万元,是2016年全年小额扶贫贷款总额8818万元的8倍。其中贫困户4702户贷款25091.2万元,占比34.9%;合作社159家贷款28359万元,占比39.4%;龙头企业5家贷款18500万元,占比25.7%。已使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5.18亿元,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金融扶贫贷款也突破了30亿元。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守信重诺蔚然成风,使社会诚信建设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已有257户农户为了争当信用户,主动偿还逾期贷款1100余万元。

杜关镇显众村的贫困户杨四成,一家4口人,儿子上大学,女儿上小学,前几年本人一直在外打零工但收入不高,今年利用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种植了5亩的太子参,每亩预期收益在8000元以上。像杨四成这样的贫困户,让很多有等靠思想的人幡然悔悟,一些人从观望到积极参与,增添了农村发展的正能量。

今年以来,卢氏县新增6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联合社、1家田园综合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41家,是去年同期的2.7倍,带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如官道口镇新坪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百果园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扶贫资金支持与豫西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建设豫西百草园景区,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干活有薪金、房屋入股有股金”的“三金”农业工人,昔日闭塞贫困的穷山窝,现在成了活力充盈的聚宝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卢氏县金融服务信用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卢氏县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卢氏县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建议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