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融合趋势下重塑科技传播力

2017-09-22宋莉

科技传播 2017年17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全媒体重塑

宋莉

摘 要 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科技日报》作为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以及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坚持主流媒体的党性和政治家办报原则,忠实履行党和国家在科技宣传领域主阵地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大胆改革,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制定了《科技日报社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传播平台载体,将融合发展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全媒体融合趋势下重塑科技传播力,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焕然一新。

关键词 全媒体;融合;重塑;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4-0023-02

1 时代呼唤全媒体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①。

在“互联网+”不断深化的今天,传统媒体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日报社作为一家拥有30年历史,以纸媒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如何通过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等战略转型,实现“互联网+”时代的“第二次创业”,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为此,科技日报社坚持主流媒体的党性和政治家办报原则,忠实履行党和国家在科技宣传领域主阵地的使命担当,紧紧依靠并服务于国家科技决策和科技主管部门,面向政产学研用,以宣传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根本定位,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强化造血功能,积极探索新的传媒业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和媒体融合发展。

全媒体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发挥不同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终端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为受众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多种媒介形态的有机融合。

全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全媒体时代使传统媒体不再仅仅依靠一种终端载体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而成为利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通过各种载体发布新闻信息的内容提供商。

2 体制、机制创新是融合发展保障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传统媒体的必由之路。但一些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推进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

2016年,科技日报社构建了以采編业务为核心的事业平台和以“中国科技传媒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平台,实现事业发展与经营发展“双轮驱动”的新动力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日报社事业与企业并举的体制优势互补。利用采编“中央厨房”模式,创新采编流程,全面推进报网融合。构建“中国科技传媒企业集团”体制框架。统筹考虑用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办好大学生科技报、科技文摘报、《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等子报子刊。同时,做活机制,提升凝聚力,融合中国科技网及中国科普网及科技早新闻、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锐科技等新媒体。在事业平台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动态机构优化组合机制,人员以岗定责,以绩计效,破除机构僵化,与现代主流传媒发展不相适应的旧模式。在企业平台侧,严格遵循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规律,探索多种激励机制。同时,在事业与企业平台间建立融通和熔断机制,既保证效率也保证安全。

然而新旧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相加”。比如,虽然还叫《科技日报》,但实际上她已经是一个全媒体机构,打造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信息或者主要产品的时候,做的都是全媒体方案,而不是“互联网+报纸”,是一个融媒体的概念。

面对融合发展这样一项全新课题,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治保障、组织保障、经营保障等“相融”,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1]。

3 移动互联时代重塑科技传播力

3.1 策划为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全媒体时代重塑传播力的巨大压力,要达到新闻推广效果,策划尤为重要,需要从新闻事件及媒介生态敏感的现实中寻求突破。

好的策划等于成功了一半,策划将为新闻推广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能够把握宏观,做好微观,就能把握先机,谋划出有影响有价值的新闻活动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2017年4月,针对贵州瓮安地区由于磷矿开采而破坏了极具科研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群事件,《科技日报》高度重视,快速策划文章选题,利用这一事件机会推广《科技日报》,扩大影响。4月10日在一版刊发了记者采写的《贵州瓮安:一座矿山挖掉地球6亿年历史》,报道的稿件采访扎实、写作脉络清晰,准确表述了瓮安古生物化石群的科研价值、当地磷矿开采的现实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标题的制作也十分用心。

4月11日,《科技日报》又在一版刊发了《昨日磷矿挖掘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贵州瓮安责令停止开采 制定化石保护方案》重磅新闻,4月13日一版刊发《公益科研与经济发展撞车,谁该让道——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保护引发观点碰撞》等多篇稿件。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室对前方发回的报道内容进行了精心编辑加工,又采写完成了科普报道《请留好通向6亿年前的这扇门》。

4月14日央视《新闻1+1》不但以科技日报文章为选题,而且连线科技日报记者作为重点采访对象,俨然把科技日报记者作为该事件的见证者和节目的专家学者角色。这样一种越位的做法在央视《新闻1+1》众多节目中并不常见。endprint

报纸与网络、微博、微信公号共同发力,《科技日报》在头版上以扫二维码的形式将视频嵌入报纸上,体现了报社多个部门较好的策划性。这一切都传播和扩大了《科技日报》的品牌和美誉度。

这一系列报道获中宣部阅评组高度评价,阅评组认为,这一系列报道是从科技角度进行舆论监督的成功案例。

3.2 内容为王

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时,要时刻坚持“内容为王”。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内容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

这就要求媒体人,在报道上要有创新和突破。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专业特点,将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在传播上注重内容快捷精简、生动准确,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努力抢占第一落点,创造出独家的、权威的、有针对性的特色信息产品,科技日报就要搞好科技报道、做好科技记者。

比如,4月12日晚,“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成功,科技日报于4月13日、14日刊发记者采写的《实践十三号:开启中国通信卫星高通量时代》《我成功研发机载卫星直播系统——三年内有望装备2400架客机》《实践十三号跻身一流,靠的是“混合动力”》等多篇稿件,记者凭借多年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积累,从科技日报的视角对“实践十三号”进行了详细解读,与新华社等兄弟媒体相比,报道更具特色,值得肯定;此外,微信公众号,在卫星發射当晚临时调整更新时间,21时左右确认卫星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推送图文消息,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以上报道,各发布平台对内容都进行了编辑加工,突出体现了媒体融合的特点,受到了科技部领导肯定。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点睛之处。一些出彩的标题,也能提高阅读量。6月19日8版“正听”主文《补脑药有用?效果靠脑补!》生动贴切;“头条号”点击量最高(6万)的文章是6月15日的《78岁院士在高铁二等座笔耕不错,原来他准备的报告内容是》,同日报纸题目是《“网红”院士展望地理信息技术未来》,这两个标题都很吸引人。

3.3 互动为上

传统媒体实施全媒体战略后,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新闻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单纯报纸版面延伸为多种传播形态,发布方式由原来的“按日发布”变为“滚动发稿”,新闻产品也由“一次利用”变为“多次利用”[2]。

《科技日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变原有的单一内容生产为多媒体化内容生产互动,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融合,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科技日报科技早新闻早上更新,内容囊括前一天国内国际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消息,还有当天见报的《科技日报》的重点报道;科技日报微信下午更新,以第二天报纸预发的消息和自己策划的报道为主;头条号和微博,除了报纸新闻的传播外,还担负着突发新闻和热点新闻的发布;锐科技、锐动源,一个是科技部喉舌,一个主打政策解读和科研服务,都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和稳定的用户群;中国科技网是《科技日报》外的另一个大型接口,内容更为丰富,传播手段也更为多样。可以说,《科技日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能够覆盖多个受众群体的传播网络。如,2月24日,《科技日报》刊发编译消息《世界上唯一一块金属氢消失了》,当天,以《由于操作失误,世界上唯一一块金属氢没了!》标题在头条号刊发,阅读量累计达到189.4万,评论超过3 000条。随后,新媒体编辑主动跟进,在微信公众号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二次营销,刊发《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粉丝!一篇百万+文章引发的“血雨腥风”》,这种传播方式,体现了媒体融合互动,也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

4 结论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将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加强策划、创新内容,用足用活新媒体,立足长远发展,做大做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新闻事业充满勃勃生机。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参考文献

[1]岳音.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N].南方日报,2017-1-7(2).

[2]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访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J].今传媒,2010(13):18-22.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全媒体重塑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重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