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研论文和科学报道之间的障碍
2017-09-22王大鹏钟琦王艳丽
王大鹏+钟琦+王艳丽
摘 要 把科技期刊上的优秀成果转化为科学报道和科普文章可以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媒体报道,同时也能够提升科研论文本身的影响力。本文以2016年的“刊媒惠”活动为例讨论了科研论文与科学报道之间转化的机制,同时对该活动进行了反思和讨论,以期进一步促进科学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 科技期刊;科学传播;刊媒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4-0018-05
1 科技期刊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来源
1.1 科学传播的多方理解
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实践,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1]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科学传播有着不同的界定,比如伦敦大学学院的专家从科学传播的现实性出发,认为开展科学传播有4种动机,一是功利主义的,即为人们提供对其日常生活有用的技术和知识,二是经济性动机,即发达的社会需要技术上娴熟的劳动力,并且科学有助于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性的动机,即科学代表着“共享的遗产”,四是民主的动机,即科学对社会中的大多数重要决策都产生影响,所以公众理解基本的科学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而帝国理工学院则从科学传播活动涉及到的对象出发,认为科学传播涉及到一系列活动,包括科学家之间的传播,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媒体对科学的表征,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的方式等。[2]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界定科学传播,科学新闻都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同时科技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一直是科学传播记者重要的选题来源。除了大众媒体对科技期刊研究成果进行报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部分公众也从科学期刊(10.5%)上获取科技信息。因而我们可以说虽然媒体报道科学的形式不断丰富,但科技期刊在公众科学传播中发挥的源头作用却从未被
改变[3]。
1.2 科技期刊上的文章更具科学性
科技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是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直接从研究工作出发撰写并实名发表的,文章内容还需要接受同行评议和多方检验,因此科技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更加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大众媒体来说,虽说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取科学报道的选题,但是通过科技期刊来获取报道选题更加稳妥、快捷、可靠,并且通过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更方便联系到作者本人,进入深入采访,挖掘科研工作的幕后故事及花絮,这样科学报道不仅权威、科学,而且有趣可读。综合以上因素,作为科学传播工作的选题源头,科技期刊上的科研文章无疑成为科学新闻的首选来源。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就曾呼吁“做到每一篇科研论文后面,都有科普文章、书籍、视频”。[4]
2016年5月30日的“科技三会”上,国家主席
习近平也做出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而近年来对科研项目、科研论文进行科学传播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同时将科学传播纳入到绩效考核的相关措施也在调研、试点过程中,这都将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科研成果的发表不应该成为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科学传播的起点,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5]对于科研成果来说,通过大众媒体报道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
为了促进科学家和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国际上一些国家成立了科学媒介中心,该组织在将优秀的科研论文转化为科学新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与众多国际出版平台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并且在论文正式刊发之前可以拿到预印本,从而可以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对论文成果的评述,并且发送给在科学媒介中心注册的记者,让他们可以根据报道的兴趣进行提前策划,这进一步促进了科学媒体报道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最早的科学媒介中心于2002年出现在英国,目前逐渐扩展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德国、丹麦等国,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筹建成立科学媒介中心,我国也正处在探索阶段,比如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的科学媒介中心,其主要项目之一就是通过科学文章传播以及组织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直接沟通的活动等来促进国内的科学传播工作。
1.3 媒体报道能增加期刊论文引用率
对于科学传播来说,科研人员和大众媒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科研论文可以为大众媒体提供科学报道的选题;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对于科研论文内容的报道也可以提高该论文的被关注度和被引用率。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以1978—1979年该刊发表的论文为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現,如果该刊的某篇论文被《纽约时报》报道,一年内它被引用的次数将增加72%。[6]一项研究对比了英国和意大利报纸对以英文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报道后发现,如果一篇论文被英国报纸报道,其总体的引用数会提升63%,被意大利报纸报道,总体引用数则会提升16%。[7]此外,以国内为例,2007年1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立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通知》,开设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定期交流的制度,有学者以参与该活动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药理学报》进行了分析,也发现了其他国家研究的类似结果[3]。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技期刊界都在与媒体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设立专门的媒体部门、鼓励和协助发表重要文章的科学家撰写新闻稿、制定了管理科学新闻发表时机的限时禁发制度(Embargo)等等。而我国的期刊并没有引入这种制度,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之间的系统性互通互动平台并未建立起来。在此背景下,2016年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的“刊媒惠”活动打通了科研论文与科普文章及科学报道之间的障碍,把科研论文和科学报道衔接起来。
2 “刊媒惠”活动机制概况
2.1 “刊媒惠”活动发起的初衷endprint
为了让优秀科研论文能更好地转化为科普内容,自2016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联合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开始举办“刊媒惠”活动,该活动旨在搭建科技期刊与科学记者之间的平台,将优秀的科研成果以现场沙龙的形式向公众和媒体记者进行阐述,推动媒体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报道,同时结合现场科研人员的讲述产生优秀科普文章。
刊媒惠的“惠”代表着互惠,即科研论文、科研论文作者、科技期刊与科学媒体之间互利互惠,一方面宣传优秀的科研成果,提高优秀科研成果的可见度和曝光率,另外一方面也为科学媒体提供了科学、及时、准确的科学报道素材,这样使得经过同行专家评议后发表的科研成果成为科学传播的起点;同时“惠”也与“汇”和“会”同音,意味着科技期刊与科学媒体的汇合与会面,从而将科技期刊与科学媒体衔接起来,搭建出科技期刊与科学媒体交流互動的平台。
2.2 “刊媒惠”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活动启动前期,项目团队召开了由科技期刊编辑、科普期刊从业者和科学记者参加的调研会,了解各自的需求,制定项目执行方案,同时还吸纳各方代表加入项目团队。经过前期调研,项目团队最终确定以线下沙龙结合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活动,每期活动由优秀科技期刊推荐发表的科研论文作者面向参加活动的媒体和公众对科研论文进行阐述,重点集中在该科研论文的社会效果、科普意义以及对公众生活的影响等,这样便可以拉近科研成果同公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能够理解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
活动结束后,大众媒体从参会的科研论文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报道。
项目团队则会结合科研论文以及科研论文作者现场的阐述进行二次创作,生产出可读性较高的科普文章,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对外发布,进一步扩大科研论文的影响力。
活动流程图:
确定沙龙主题→选定“种子论文”→通过编辑部联络种子论文作者→邀请大众媒体参会→现场论文作者和大众媒体互动→媒体新闻报道及科普文章产出。
2.3 “刊媒惠”活动情况及产生成果
2016年,“刊媒惠”活动共策划组织了8期,分别是“套路即力量”“破解生存危机”“理性解读‘舌尖上的安全”“辟谣,我们是认真的!”“接地气的飞天梦”“揭秘环境危机真相”“最常困扰人类的那些传染病病毒及防控”“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度大会”。每期活动的选题都会结合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后进行确定,下面对这8期主题的产生背景分别进行阐述:
“套路即力量”:一篇10万+点击率的科普文或是一个成功的好莱坞电影,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套路?答案是:可能有!本期主题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文本的规律性“套路”,并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应用。
“破解生存危机”:有很多致力于破解人类生存威胁的科技研究成果,默默地躺在实验室的记录文档和学术期刊里。在普通公众看来,那些成果有的很实用,有的却像黑科技,更多的是根本看不懂。本期主题把那些仅限于某个科学领域的、极少数人知道并理解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普及于世。
“理性解读‘舌尖上的安全”:“吃中药伤肝”的说法科学吗?“毒豆芽”中的主角是谁?当下我国的奶粉质量安全如何?食品中的植物甾醇与降低人类慢性病发病率的关系是什么?本期主题通过科技论文中的食品安全研究成果的解读向媒体和大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辟谣,我们是认真的!”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迅猛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谣言越来越广泛地被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所传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新媒体的兴起也促使谣言传播的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本期通过科学家的亲自解读将知识的真相告知公众。
“接地气的飞天梦”:2016年我国发生了很多航天大事件,2016年同样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的60周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在这60年中逐渐实现,为表示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国家还设立了首个“中国航天日”。在此背景下,本期活动旨在通过航天各领域科学家的解读,让大家了解最新的航天技术以及航天技术在其它领域当中应用的可能性。
“揭秘环境危机真相”:空气污染、水污染、极端气候……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影响着公众的健康。在雾霾盛行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是选择带滤芯的好还是静电吸附的好?污水处理是否会浪费更多资源?垃圾渗滤液处理是怎么回事?本期活动邀请气候、环境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究环境危机的真相。
“最常困扰人类的那些传染病病毒及防控”: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在此背景下,活动响应国家号召举办专题沙龙,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传染病病毒并重视预防传染病。
“科学传播与科技期刊论坛暨‘刊媒惠年度大会”: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流行。那么在它们流行之前,藏在了哪里?最初应该是在实验室和学术论文里。活动邀请前沿领域的研究者参会,除了现场聆听,还有思想碰撞,共同探讨即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学术论文,并对科学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期刊编辑进行表彰。
通过这8期活动,活动共邀请到34位论文作者和编辑现场为媒体和公众阐释科研成果(见表1),活动结束后共产生科普文章26篇(见表2),同时对活动和科研成果进行报道的媒体有数十家,包括人民网、光明网、海外网、新华网、健康时报、今日头条、科技日报、科技生活、科学网、南海网、食品科学技术学报、食品科学网、腾讯科技、新浪科技、中国科技网、中国科学报等。
3 讨论及反思
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载体之一,“刊媒惠”活动是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在记录研究成果、反映科学水平、发现科学人才、繁荣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学传播方面,该活动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endprint
通过“刊媒惠”活动在2016年开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参会的科技期刊编辑、科技论文作者以及大众媒体记者对于该活动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期刊编辑认为通过该活动平台可以将期刊上面的文章宣传出去,同时让大众媒体和受众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刊物,宣传自身品牌;科技论文作者通过该平台可以深入细致阐述自己论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并有机会通过大众媒体采用新闻报道或者是科普文章的形式将研究内容传播出去,扩大科研论文和作者自身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并能够带动论文的被引用率;大众媒体记者通过这个平台有机会了解到比较前沿和热门的科研论文选题,并能够和科研论文作者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科研内容本身及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和花絮,对于科技新闻报道来说,无论是选题质量还是趣味化报道方法都有提升。但是从活动未来发展来看,仍有需要讨论和反思之处。
3.1 活动开创性地搭建了科技期刊作者做科普的平台
“刊媒惠”活动开创性地搭建了科技期刊作者做科普的平台,通过该平台,科研工作者和大众媒体之间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桥梁,科研工作者可以阐述自己的科研成果,大众媒体获得最前沿的科技报道选题,共同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受众对科学新闻的认知与了解,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于科技论文作者来说,通过大众媒体报道后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论文受业界的关注程度及论文引用量。但是目前该活动开展时间不久,也没有引入专门的分析评估机构,无论是媒体报道的效果还是论文被引用情况都很难量化统计。
3.2 活动影响力的打造需要获得业界的支持和认可
目前“刊媒惠”活动按照一定的周期在举办,虽然每期活动都有一定数量的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产出,但是从传播总量及传播效果来说,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在科技期刊界、大众媒体界及受众中引起特别大的反响。未来活动影响力的打造及如何获得国内业界和大众的认可,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3.3 活动应该是持续、常态、良性发展,才能显现效果
长期来看,活动应该是持续、常态、良性发展,才能显现效果。目前“刊媒惠”活动以工作项目的形式,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发起。作为工作项目来说,无论从经费的持续投入还是参与人员的安排,“刊媒惠”活动的未来发展都需服从和服务于单位整体工作安排。未来该活动能否持续开展下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都有待進一步观望和商榷。另外,从活动各参与方来说,是否有持续并且足够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也是该活动常态化持续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石顺科.英文“科普”称谓探识[J].科普研究,2007(2):62-66.
[2]Commons Select Committee.ScienceCommunication and Engagement[EB/OL]. (2017-03-24)[2017-04-07].https://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201617/cmselect/cmsctech/162/16204.htm#_idTextAnchor007.
[3]贾鹤鹏,王大鹏,杨琳,等.科学传播系统视角下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445-450.
[4]人民网.陈平平委员:让每篇科研论文背后都有科普文章[EB/OL].(2016-03-14)[2017-03-07].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314/c1007-28197283.html.
5]王大鹏.优秀科研论文皆应附带科普文章[EB/OL].(2017-02-03)[2017-04-07].
[6]Phillips D P, Kanter E J, Bednarczyk B et al. Importance of the lay pres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1, 325(16): 1180–1183.
[7]Fanelli D. Any publicity is better than none: newspaper coverage increases citations, in the UK more than in Italy. Scientometrics, 2013,95(3):1167–1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