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精算背景下记者深采、编辑精编的重要性探析
2017-09-22孔祥倩
孔祥倩
摘 要 在大数据精算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都走上了新的发展模式,新闻业也不例外。机器撰稿代替了人工、为了博人眼球而制造新闻等这些问题层出不穷,面对困境和挑战,记者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保证新闻的质量。深采和精编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大数据;假新闻;机器人撰稿;记者的坚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4-0004-0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迅猛发展,大数据对于我们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高度关注,各式的论文和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国内外如今都在竞相培养大数据专业性人才,甚至在国内已经出现了“数据科学”的概念。
如今的大数据已经超脱了原先单一的数据规模的定义,它代表着信息时代处理数据的技术和方法,也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遇。
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和应用的扩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物流、公共安全、质量监管、文化、媒体等多个方面。新闻作为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说,大数据已经深入新闻行业的各个角落。我们不深究利与弊,我们只探讨,作为新闻人的记者,面对大数据这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究竟该何去何从?
1 大数据背景对新闻业的影响
大数据也带给了新闻业新的撰稿方式、运营模式和宣传手段,使得推送一篇新闻稿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迅速和广泛。一个事件从发生到被撰写成新闻稿推送再到被读者浏览,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让新闻的及时性不再只是相对而言的及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迅捷。
所谓新闻,即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这是在传统媒体的前提下,对于新闻的定义。
而当我们有了可以代替人工撰写文章的机器、快捷而广阔的推送渠道以及大数据的精确计算,传统媒体所信守的准则,在商业模式的运营下,还能被新闻人所坚守吗?
2 新媒体运营下的新闻造假
在2017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各大新闻网站和自媒体上传得沸沸扬扬,转发量和关注度都居排行榜前列,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然而,这条新闻被《环球时报》这样的级别的媒体给辟谣了,可这条辟谣消息又很快被删除了。
整个事件是这样的:某报报道了一则来自陕西富平县的新闻,说当地政府在2013年破获了一起产科医生拐卖儿童案,却在3年之后才为孩子寻找父母。原因是“害怕出丑”“想等风波平息了再给孩子寻找父母”。
这则新闻的每一个信息点都牵动着当下群众最敏感的神经:产科医生犯案、拐卖儿童和政府遮丑。所以,这则新闻一经发出,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斥责和转发,上海一家媒体还专门发表了一篇社评。就在无数人义愤填膺站出来的时候,这条消息被辟谣了,还是《环球时报》这样的媒体辟谣。再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在一些激进者删除了帖子之后,整个事件被庞杂的信息所淹没。如此严重的新闻造假事件,却随着人们注意力的转移而就此不了了之。
新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是为了去让人们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这也该是每个新闻媒体推送新闻的宗旨。然而当新闻脱离了传统的运营模式,拥有了广阔的推送平台和便捷的通讯方式之后,便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新闻成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感来制造社会舆论、博人眼球的工具,很多媒体不惜改编新闻或者捏造新闻,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这种错误的理念和做法,会让人民群众逐渐对媒体失去信任。
3 记者应深采和精编新闻事件
在大数据时代,一则新闻的传播速度和浏览量都相当高,其面对的是无数读者。作为一名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取证,而不是听一个或几个人的说辞就下定论。确保消息的真实有效,是一个新闻人对待新闻应有的态度,这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所赋予的信任新闻人应有的责任感。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在迅捷的同时,也变得庞杂、碎片和无序,在海量的信息中,信息的真实性就变得很难保障。正是如此,作为一个新闻人,去探求事件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新闻本身就应该是记者在对一件事做了细致的调查之后,所得出的客观的结果,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刻意地去歪曲事实或者编造事实,以此来达到一种商业目的或者舆论目的。否则就是对信息网络的滥用,也是对新闻行业的亵渎。
在大数据背景下,现如今很多媒体都出现了机器人撰写新闻稿的现象。新闻撰稿走向了智能化和数据化,只要输入关键词,不出几分钟一篇新闻稿就诞生了。
在庞杂的数据和信息中,寻找模式来进行有序的排列,机器自然比人类更有优势。但是机器终究是冰冷的,它只能保证逻辑的通顺,在措辞上会显得生硬而刻板,很多言语明显有生拉硬拽的痕迹。机器人可以整理出大量的信息,但在面对具有评论性的文章时,就束手无策了。甚至有新闻媒体把机器人用在写民生新闻上,民生新闻是需要有思想有温度的,生硬的措辞是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机器人撰稿还缺乏完善的技术,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失业。
不论如何精巧地算法和模式,都比不过记者采访的脚步和撰稿的手。一篇新闻稿要做到的,是有温度、有思想、有观点和有内涵,这是靠着算法运行的机器所比不了的。机器能够在选题、策划和搜集背景资料上,为记者提供便利,但最终写稿的人选还应该是记者。同时记者也应该在发布新闻时,加强人工的删选,排除机器精算出现的错误,更要杜绝假新闻。
記者要对新闻稿有着深采和精编的高度自觉,这既是对新闻行业的敬重,也是作为一个新闻人应有的素质,更是为了不被大数据精算所取代的方式。这是在大数据精算背景下记者深采和精编的重要性的三大因由。
4 结论
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变得便捷而迅速,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们早已习惯了网络,但殊不知这正是奇迹中的奇迹。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却成了问题,这种高效让信息的内容和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信息的快速传播让信息被曲解、被谣传的可能性翻了百倍,越来越多的信息我们无法找到其原本的面貌。新闻是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信息,其内容的优良和真实性也就尤为重要。
我们不排斥机器人撰稿,这代表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可减少大量的人力劳动。然而机器无法和人工相比,无论其如何精准,仍需要编辑和记者来进行删择。
越来越多的新闻粗制滥造、真伪莫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更需要新闻人能够站出来,对新闻稿进行深采和精编,还原事件的真相,提供正确的思想解读,凝聚着有正能量的社会共识,回应网民的呼声。这是身为新闻人的优势,也是身为新闻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黄照明.浅议大数据背景下记者的素质修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199.
[2]颜士强.大数据时代应确立全新的采编理念[J].军事记者,2016(1):58.
[3]王成文.信息权力结构的演变与大数据时代的“编辑智能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3(6):15-18.
[4]刘鑫,陈琛.应用“大数据”实现记者站精准管理——记者站全方位数字化管理考核系统详释[J].青年记者,2014(10):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