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王陵分区研究概述
2017-09-22杨晓静
杨晓静
【摘 要】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政权。秦文化既吸收了中原及六国文明之长处,又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精华,博采众家之长。正是秦文化的这种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得秦公王陵在陵寝制度上既继承传统,又善于创新。因此,对秦公王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探讨其对秦始皇陵及后代帝陵的影响。
【关键词】秦公王陵 西垂陵区 雍城陵区 栎阳陵区 咸阳陵区
秦公帝王陵园是秦都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在驾崩后一般都葬在都城的附近,因而在建都城时,都要事先考虑规划陵区所在,秦也不例外。按照“秦公陵园建筑,随国都而转移”的规律,秦先后有四大陵区。
一、礼县西垂陵区
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乡一带,为秦人早期的兴起之地。据《史记》记载,自从非子居犬丘后,因善养马,被“赐姓赢”“邑之秦”,到庄公时被封为“西垂大夫”“居其故西犬丘”,秦襄公时,又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赐以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居“西垂宫”。1993年,在甘肃礼县东永兴乡大堡子山一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而后确认为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陵园——秦西垂陵园。
大堡子山曾发现三座墓,1号墓形制为曲尺形,其他随葬品被盗,残存马骨,推测是车马坑。2号墓总长87米形制为中字形。墓室面积132平方米,墓深11米,发现人牲六具。3号墓形制为目字形,长110米、宽10米、深9米。
有关大堡子山墓主的探讨一直是西垂陵区的研究重点。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字型大墓(M2)应是文公之墓,目字型大墓(M3)是襄公之墓。二是M2为秦襄公墓,M3是文公墓。三是M2应为秦公墓,M3是秦公夫人墓,并进一步论证M2的墓主可能是秦襄公。
早期秦人的葬俗,秦公陵区建于都邑之外,这是商周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秦人迁雍以后的陵区布局大不相同。另外,此时期的秦公室及贵族墓,流行头朝西的东西向仰身直肢葬。陵区资料显示,秦国早期公室贵族有人殉的习俗。
二、凤翔雍城陵区
雍城作为秦国都255年,时间较长,形成了传统的秦公墓地。陵区位于今凤翔县城西南秦都雍城遗址南面的三峙原上,地处周原的西部,南临渭河,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地勢平坦,水土丰厚,是理想的墓地,故先后有23位秦君葬于此。之前的平阳及之后的泾阳,因为建都时间较短,其间陵墓仍在此。
陵区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目前已钻探出的49座大墓,平面形制有丰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圆形七个类型。这49座大墓根据形制、布局和配套设施,分为14座陵园。
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座西向东,平面为中字形,全长约300米,深24米,面积5334平方米,是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屡经盗扰,但仍出土铜、铁、金、陶、玉、漆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3500多件。根据墓内器物铭文推断,墓主人应是秦景公。
秦公一号大墓虽在椁材尺寸等方面基本符合周礼定,但使用柏材以及黄肠题凑等葬制,同时还出现了放置礼乐器等随葬品的外藏椁等,这一方面说明秦人的墓葬制度是继承了周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春秋晚期秦公陵墓在墓葬制度对周礼存在僭越现象,也偶有创新。
三、芷阳陵区
因位于凤翔雍城秦陵以东,又称“东陵区”“秦东陵”。1986年发现于临潼县韩峪乡地区。陵区位于骊山西麓,灞水右岸,隔渭河与栎阳相望。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两次对东陵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4座陵园,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根据其布局、隍壕及地形,可分为4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亚字形或中字形主墓及陪葬坑、陪葬墓、建筑遗址等组成。
一号陵园有两座亚字型大墓,其墓主人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看法是M1是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合葬墓,M2为孝文王与华阳太后的合葬墓;第二种看法和第一种看法相反;第三种看法是M1、M2是昭襄王和唐太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
四号陵园的一座亚字型大墓,其墓主人也有三说:一是为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二是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合葬墓;三是庄襄王之墓,合葬属于陪葬墓。二号陵园的一座中字型墓,墓主人可能是宣太后,或葬悼太子。三号陵园亦是如此。
有研究学者提出,秦王与其后妃不可能合葬于同一墓穴中,而是分置墓冢,即同茔异穴合葬。先秦所实行的是夫妇异穴合葬制度,故可推定秦东陵每座陵园只葬一代秦君。秦东陵的发现,与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秦都雍城秦公陵园、秦始皇陵一起,构成了完整而一脉相承的秦国陵寝制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咸阳陵区
主要是秦始皇陵,另外还有秦公陵和永陵、胡亥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骊山脚下。秦始皇在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大兴土木,修建陵墓,直至突然驾崩工程尚未完成,共计30余年。
始皇陵现有封土高约76米,长350米,宽345米,环周共计1390米。其封土周围有双重城垣,均为南北向长方形。其中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中部有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二区。陵区内外留有大量的秦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兵马俑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石甲坑、各类陪葬墓(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和赵背户村刑徒墓地)等大量遗迹,出土了丰富的秦代文物。
秦公陵是秦惠文王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周陵乡。永陵是秦悼武王的陵,在秦公陵北200米处。二陵封土均为覆斗形。胡亥是秦始皇嬴政少子,史称秦二世,公元前207年被赵高逼迫自杀,后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池,大雁塔东南,其墓规模远低于其他秦公秦王及始皇。
秦陵的三大特点:以东墓道为主墓道,东墓道及其东西延长线作为陵园布局的主轴线;陵园形状均规划为南北向的长方形;秦陵地宫与同一陵园的主墓,位于陵园主轴线中心偏南、或陵园西南方。endprint
秦公帝王陵园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建设的,因而生前享有,在死后的陵园中也大多能找到其遺迹。关于这一点在秦的陵园中有明确的反映。陵寝制度到秦时发生巨变,秦昭王时将陵寝移到了封土的两侧,秦东陵的几个陵园中陵侧已发现有建筑遗迹。秦始皇时,寝殿、便殿等陵侧一系列完整的陵园建筑体系已形成,也影响了两汉时期的陵园建筑体制。综上述,秦公帝王陵墓制度在中国陵墓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秦始皇陵,为后代帝陵做出一个范本。
参考文献:
[1]礼县博物馆和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陈平.浅谈礼县秦公墓地遗存与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8(5).
[3]祝中熹.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C].秦俑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3(2).
[5]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J].文物,1983(7).
[6]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J].文物1987(5).
[7]韩伟,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发掘研究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8(5).
[8]焦南峰,段清波.陕西秦汉考古四十年纪要[J].考古与文物,1998(5).
[9]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J].考古与文物,1981(1).
[10]马振智.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J].考古与文物,2002(5).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第一号陵园勘察记[J].考古与文物,1987(4).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管会.秦东陵第二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4).
[13]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东陵第四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3(3).
[15]程学华.秦东陵考察述略[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2(1).
[16]赵化成.秦东陵刍议[J].考古与文物,2000(3).
[17]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J].考古与文物,1988(5).
[18]尚志儒.秦陵及其陵寝制度浅论[J].文博,1994(6).
[19]徐卫民.秦公帝王陵园考论[J].文博,1999(2).
[20]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志·文物志·古墓葬[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21]王学理.秦都咸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2]徐卫民.秦公帝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3]王学礼.秦始皇陵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24]杨宽.中国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