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分析看史前玉琮文化

2017-09-22黄含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9期

黄含笑

【摘 要】本文通过史前文化玉器出土的数据对比,揭示了史前玉琮文化的根源意义,化繁为简,对商周时期玉琮延伸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史前文化 玉琮 古玉研究文献

在我国玉器文化研究中,玉琮的出现和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目前出土玉琮的研究来看,玉琮在新石器中晚期基本就已经出现了。现有北大文博学院教学文献《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一书,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史前文化考古中玉琮出现的规律和数量,该文献刊登的史前玉器简报如下:

北京市发掘简报1篇,无玉琮出现。

天津市发掘简报1篇,无玉琮出现。

河北省发掘简报11篇,2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山西省发掘简报18篇,2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内蒙古自治区发掘简报26篇,无玉琮出现。

辽宁省发掘简报48篇,无玉琮出现。

黑龙江省发掘简报17篇,无玉琮出现。

上海市发掘简报17篇,4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江苏省发掘简报81篇,19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浙江省发掘简报66篇,20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安徽省发掘简报30篇,1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福建省发掘简报8篇,无玉琮出现。

江西省发掘简报20篇,5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山东省发掘简报58篇,1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河南省发掘简报47篇,无玉琮出现。

湖北省发掘简报45篇,1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湖南省发掘简报16篇,无玉琮出现。

广东省发掘简报13篇,5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四川省发掘简报5篇,无玉琮出现。

云南省发掘简报6篇,无玉琮出现。

西藏自治州发掘简报7篇,无玉琮出现。

陕西省发掘简报42篇,2篇介绍有出土玉琮。

甘肃省发掘简报31篇,1篇介绍出土有玉琮。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掘简报9篇,无玉琮出现。

青海省发掘简报16篇,无玉琮出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掘简报5篇,无玉琮出现。

香港特别行政区发掘简报5篇,无玉琮出现。

澳门特别行政区发掘简报1篇,无玉琮出现。

台湾省发掘简报2篇,无玉琮出现。

综上所述,从数据分析来看,截止2000年以前累计有史前玉器出土简报652篇,其中介绍有玉琮出现的是89篇。出土玉琮遺址最多的地方分布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良渚文化,山西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和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也有玉琮发现,并具有各自的地域特点。从现有玉琮出土的形制来看,史前玉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生活用品,如发饰用品

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中记载:《考古》杂志1983年1期中介绍遗址墓葬出土有玉铲、玉琮、玉梳、玉瑷,这件出土玉琮是和铲、梳生活生产用品一起出现的。证明是同属于一个基本类型的实用器,不属于礼器和祭祀用品,最早玉琮的起源用途来源于生活。

从常州寺墩三号墓考古来看,该墓葬中陪葬的玉石工具和其他玉制礼器100余件,其中玉琮33件。1件圆镯形玉琮,位于墓主头部右上方,这种圆镯形玉琮基本接近古代人类的发箍。参照该墓葬其他32件玉琮的形制都是方柱体圆管形,外方内圆,器物表面都有兽面纹饰,以凸棱构成嘴、眼、鼻子。而且这32件玉琮中有5件分成两截或两半,8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火烧和分截的玉琮,说明曾在安葬死者前焚烧祭品,火灭时将死者安葬于葬地。通过圆镯形和方柱体两种玉琮的对比,根据摆放位置及焚烧程度,明显感觉到用途不同。方柱体圆管形玉琮是祭祀用品,圆镯形玉琮是生活用品。

二、杠头,贯穿天地巫师的法器,氏族部落首领的权杖

这种类似圆镯形的玉琮,器物内外都呈现短圆筒形,似镯,但比镯小,不能戴手臂上,中间孔径较大,放于木质棍子的最上端,外部无明显四角,便于当手握用。有的用阴阳线雕琢成简化的兽面纹饰,从而进一步演变为部落首领的权杖,巫师的杖形法器,且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乾隆时期误传是杠头,认为是马车车轴两头的东西。而甘肃出土齐家玉器的地方,当地人认为玉琮也叫杠头,杠子就是粗的木棍,杠头也是当地对杖首的一种称呼。

三、佩戴品,作为服饰的装饰,有一般的饰品转化为身份的象征

这种玉琮为细小形,起初是由管状饰品演化而来。在史前玉器加工中,有时长方柱体的玉器加工比圆柱体加工较为简洁,节约时间。这种外方内圆的长方柱体,体积较小,双面钻孔。在目前已发现的史前文化出土玉琮中,以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细小形玉琮为典型。这种玉琮与玉珠管同时出土,属于串饰上的配饰,是装饰性的配饰,应是在主持盛大祭祀典礼或氏族重要议会活动时,首领和巫师在正胸前悬挂,是代表地位和庄重的信物。同时,随着死者陪葬入土,说明这是私人财产,也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两极分化,阶级关系已经形成。

四、地位的象征、部落上供的物品

在史前玉琮出土的记载简报中,玉琮的出现数量并无一定规律,多少不一。如《文物》杂志1984年2期中介绍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新石器玉器中有双孔刀1把、璧15件、琮20件、环6件、坠2件、管1件、珠1件。在该遗址中用于陪葬的玉璧和玉琮大量出现,应该是作为逝者地位的象征。如果单纯作为财富的话,其他种类的玉器数量应该也多。而单纯的玉璧、玉琮数量超于常规的增多,说明逝者是联盟部落、大部落里地位高的首领或巫师。在这里玉琮是下面小部落对逝者的尊重和崇拜,是祭祀的产物,属于史前丧葬文化的范畴。说明这个时期的玉琮已经脱离了一般的财富范畴,升为地位的象征,也是小部落上供大部落的财富象征。

五、用于单独祭祀部落图腾、祖先、天地的祭祀法器endprint

这类玉琮体积硕大,不属于佩戴、装在木柄上面的,是单独供奉大型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以现有齐家文化的大型玉琮为例,有动物形羊头玉琮,这件玉琮高度和重量,决定该件玉琮是祭祀摆件。同样,随着史前人类活动的扩散,从局部的部落圖腾崇拜,对大自然认知的局限,以及对灾难的恐慌等,大型的祭祀用的玉琮也演变成对祖先、天地的祭拜用品。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中,有高形玉琮,玉琮体分多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装饰简化的戴冠神人面纹。其形制为长筒形方柱体,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有对钻圆孔,两端孔内有台痕,这种神面纹,是属于典型的“图腾神徽”,是特定社会观念形态下的产物,同时也奠定了玉琮在当时本身特定的权力和地位。

从现有史前玉琮研究来看,玉琮的起源最早是杖首和发箍。从一般的生活用品,逐渐过渡到部落首领的权力象征、发号命令的信物凭证,巫师沟通神灵和天地的工具,再到部落供奉的财富,最终演变成大型祭祀用的神器。这个过程也是部落统一、人口汇集、上层统治者的需要,要用神权将不同部落、不同神灵信仰的人统一起来,就需要创造更大的祭品,从而出现了大型的玉琮、玉璧。同样,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玉琮的出现是局部范围的,说明史前文化中对玉琮的使用和看法不同。因部落、片区范围的风俗习惯不同,玉琮出现的地方也不同,而且有区域集中性、文化集中性的特点。单一地区偶尔出现的玉琮,基本上是其他文化传播过来的,属于当时文化交流的范畴。如史前文化中安徽合肥出现过一个大的玉琮,基本上可以排除是本地产的,属于外来文化范畴,因为安徽本土的史前文化中,没有出现其他玉琮的实物。这个或许属于部落贡品范畴,而不属于物物交换的情况。同样,在史前文化中,任何礼器的出现都是源于早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后来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部落的兼并、财富的分配不均、私有制的出现、统治的需要,才从生产生活用品上升到祭祀、单独的财富地位象征以及礼器。

在史前文化考古中,通过对出土玉器的形状研究,在遗址中不同摆放位置,有无断裂、火烧,火烧是局部火烧还是全部火烧,是器物火烧还是连骨骸一起火烧,以及骨骸的安葬方式,从而可以推断出陪葬器物的真正用途、内涵、和功效,从而推断那个时期的社会形态。从史前玉琮的出现和演变,到商周时期玉琮的礼制地位的明确记载,也说明史前不同部落的民族大融合。从东北内蒙早期的红山文化中的夏家店文化没发现玉琮,到甘肃的齐家文化有少量玉琮,再到南方长江流域出现大量的良渚玉琮。商周时期良渚、红山、夏家店、齐家文化的消失,最终融合到新的文化中。随着国家的建立,民族的融合,红山龙凤文化是华夏最高图腾的象征。良渚玉琮演变为商周的礼器,说明商周文化已是中国大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汉文化的形成基础。

从史前玉琮出土简报的数据分析,可以简单揭示玉琮来源的神秘面纱。玉琮的产生,前期来源于生活,后期神圣化,又高于生活。它从史前的局部地区的出现到商周的国礼制度,对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的渊源和联系,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