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探析
2017-09-22何艳华
何艳华
【摘 要】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杨广下令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为方便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开凿的运河,主要开通了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自江南至长安(今西安)的一条水上通道。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这个考古新发现被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的发现是河南境内大运河考古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为中国大运河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起到了促进作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大运河 商丘南关码头 遗址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杨广下令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为方便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征调了百万民工,由当时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的大运河,将原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自江南至长安(今西安)组成了一条水上通道。運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到余杭(今杭州),向西到大兴(今西安),向北到涿郡(今北京),主要开通了通济渠和永济渠,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通济渠开凿于公元605年,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则是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即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从国都赴东部、东南部等地。商丘不但是大运河必经之地,还是通济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古时候有“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1]的说法,说的就是商丘。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商丘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也在增加。据记载,当年商丘古城内街道宽阔壮观,有多达九万多户居民在此居住,城市人口达到了四五十万人。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美好描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白居易的《隋堤柳》:“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整个诗句中可以想象到当时大运河的美景,当然也包括从商丘穿境而过的通济渠。但是随着大运河被改道的黄河淹没,当年的美景就这样也被遗憾地消失了。与此同时,商丘古城也失去了当年的繁华景象。
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解析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坐落在商丘古城南,睢阳区古宋办事处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距离商丘古城约2公里,是隋朝至宋朝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这个考古新发现被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隋唐大运河在商丘境内总长大约200千米,自西向东从睢县至永城的四县两区一市穿流而过。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明代中期,因河道常年淤塞被废弃,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被掩埋于地下。2007至2009年商丘市考古人员对该段进行了试发掘(图1)。自2011年7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商丘市文物局,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了两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跨大运河的南北两岸,经实地测量,南岸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北岸遗址面积约24.5万平方米,沿河岸东西长约150米,宽约52米,分为夯土结构和砖石结构两种,码头的表层是由料礓石、白灰等混合物夯筑而成的。在北岸码头遗址发现了一条排水沟,是用砖石砌筑而成的。西端发现有北宋“熙宁元宝”钱币、大量的宋代瓷片,还有青砖和房基等,专家由此判定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上层的年代应该是北宋时期[2]。据考古专家分析,能如此完整地保存着汴河河岸最后使用时的形态,对于了解隋唐至北宋时期通济渠汴河段疏浚历史、河道变迁、河岸形态等信息很有帮助。
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待解之谜,如在河岸夯土层中,发掘出一件通高和腹径均为60厘米的青瓷罐,罐口盖有一个黑釉瓷盘。专家认为,这显然是有意将两件完全不是一套的器物组合在一起埋入夯土内的,这样埋藏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这次河市码头区河岸的发现,为了解河岸码头的功能分区、道路分布以及建筑方法、用料选择、加高过程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的考古发掘实物资料[3]。
据考古专家分析,此次发掘出的汴河河岸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一般河段河岸都是梯形河堤,堆筑而成的,而此次发掘的是直立陡峭的河岸,是夯筑而成的,便于停船,符合人工运河码头驳岸的特点。据推断应该是北宋时期应天府(今南京)城南汴河的河市区和码头区。在河岸遗存中,清理出大量砖瓦碎片,它们层层叠压,还出土了许多陶瓷片,全国各个窑口的都有,有青瓷、白瓷、黑瓷等(图2)。这表明唐宋时期两岸建筑密集,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物资集散地,当时的场景应该比《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更为繁华和热闹。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是河南境内大运河考古的新发现,对研究大运河历史及申遗工作提供了依据,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意义及对商丘的影响
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流域范围广、河道距离长、遗产类型丰富等特点。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的6个省、2个直辖市和25个地级市,申报时精选了各典型河段和重要遗产点,共计58处[4]。这其中也包括了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2014年6月22日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历时八年的大运河申遗终获成功,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申遗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对航运和水利方面的现实价值以及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增强了民众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最后,推动了大运河沿岸各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申遗,让后人在大运河文化遗存中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运河的意识,更好地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大运河在未申遗前是中国的遗产,申遗成功后就是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提升了大运河的价值空间。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对于推动商丘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才是更重要的。未来商丘运河遗址工作的重点,将放在保护范围内的考古发掘工作方面。目前,商丘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保护方案,并准备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参考文献:
[1]王修全.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遗产构成与价值分析[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2]白鹏.文化商丘再添八处“国保”,是荣耀更是责任[N].商丘:商丘日报,2013.06.08.
[3]刘海旺、刘昭允、朱汝生、郑清森、王良田.河南商丘汴河遗址(南关段)考古发掘收获[N].北京:中国文物报,2013.08.02
[4]张然.中国大运河及丝绸之路成功“申遗”[N].北京: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0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