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松蔸栽培中交替使用农药的除蚁效果及农残控制研究*
2017-09-22陈丹红
陈丹红
(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茯苓松蔸栽培中交替使用农药的除蚁效果及农残控制研究*
陈丹红
(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在茯苓松蔸栽培中采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交替使用的方法,研究除蚁效果和农药分解规律。通过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了影响除蚁率和农药分解率的4个主要因素——农药稀释倍数、2种农药喷洒间隔时间、喷洒后时间,每因素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显示∶ 无论是有机磷农药还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影响农药分解率最大的因数是“喷施后时间”,占影响因数的80%以上;影响白蚁防治率的最大的因数是“2种农药喷施间隔时间”,占影响效果的80%以上;采用交替喷施不同品种农药可以降低农药浓度1倍以上。在采挖前40d,交替喷施低浓度的农药是安全,采挖40d内严禁喷施农药。
松蔸栽培茯苓;交替使用农药;农药残留控制,正交设计
福建松蔸茯苓种植期主要害虫是白蚁,危害茯苓生长的白蚁主要分为黄翅大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多数是松树本身带有的虫害,由于炼山不彻底,造成蚁卵潜伏在地下松根树皮内造成危害。白蚁危害茯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福建茯苓栽培地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和土壤酸碱度都与白蚁生存条件相吻合。2.茯苓松蔸栽培中含有大量白蚁喜食的木质纤维素和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3.茯苓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白蚁追踪的信息剂,对白蚁极具引诱作用。
白蚁危害茯苓主要通过蛀蚀袋料造成菌丝营养不足,建筑泥道阻碍菌丝呼吸作用,直接蛀食茯苓菌核等方式表现出来,产量损失一般在30%-50%,严重的造成整蔸绝收。
茯苓松蔸种植过程中为了减少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采用农业防控(炼山,清理排水沟渠,清除苓场杂草等);但由于松蔸的根部在土里,炼山一般不能彻底清除土里部分的蚁窝;物理防控(黑光灯诱杀,防虫网阻隔)等,对于千亩苓场,万棵松蔸来说,杯水车薪,所以化学防控必不可少。然而,由于不规范的肆意使用农药,造成农药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现象日趋严重,因而,合理规范的使用化学农药,实施无公害化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在当前对虫害的发生得到有效且清洁化的防控,更对日后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起到推动作用,这与我国长期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吻合。
研究拟通过农药施药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对环境友好的目的,在农药的施用策略上寻找创新与突破,从而实现化学防控的可持续化,最终实现化学防控走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道路。为松蔸茯苓栽培生产中的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及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
1 材料与试验场地
1.1 供试菌株:茯苓“闽A5”,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
1.2 供试农药类型: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
1.3 试验栽培基地:邵武胡书山
2 试验方法:
2.1 茯苓松蔸栽培喷施农药试验场地条件及喷施方法:
传统防白蚁药剂有吡霜、亚砷酸钠水剂、氯丹(呋喃丹)等毒性大,易造成污染。目前常用的有毒死蜱、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氟虫腈等。毒死蜱是中等毒性的防蚁有机磷农药;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属菊酯类药,产品耐光性强,药效持久,且毒性低,使用安全环保,两者相比氰戊菊酯味重但毒性更低,吡虫啉、氟虫腈属苯并咪唑类药,可制作滞留喷洒剂或饵剂灭治白蚁。
在表1的试验产地条件下,采用5种杀白蚁的农药(毒死蜱、氰戊菊酯、氯菊酯、吡虫啉、氟虫腈)分别单独在引种前后喷施,5个处理浓度梯度(见表2),每个处理10个蔸,3重复。观察记录白蚁发生状况,并分别测定喷施农药前后的栽培土壤、茯苓菌核的农药残留含量。
农药喷施方法:将药剂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在菌袋放置前,挖开松蔸根周围土壤,在松蔸面和和周围均匀喷施农药后覆土2-3cm,待菌袋接到松蔸后先覆土10cm,过一定天数后在松蔸顶均匀喷施同一种农药(按试验设计,也可以是另一种农药),后覆土10-20cm。空白试验均为清水对照。按试验条件,间隔一定天数察虫害发生情况,并取样检测土壤农药残留情况;接种后8-12个月收苓,测定土壤和茯苓的农药残留量,并观察虫害发生情况,白蚁危害程度以松蔸断面被白蚁蛀蚀的比例计算。
2.2 测试方法:
2.2.1 白蚁防治率
表1 茯苓松蔸栽培喷施农药试验场地条件
表2 5种农药稀释倍数
表3 5种农药的白蚁防治率及农药分解率
以清水组比较,按松蔸断面被白蚁蛀蚀的比例计算。
2.2.2 农药测试方法
N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NY/T1680-2009《蔬菜和水果中多菌灵等 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第4部,中药材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2.3. 白蚁防治结果及农药分解率
5种农药单独喷施防治结果详见表3。
2.3.1 从表3可以看出:毒死蜱(18%)、吡虫啉(20%)农药在稀释倍数75倍时白蚁防治率只达到90%;氰戊菊酯(20%),氯氟氰菊酯(2.5%)灭蚁效果达95%以上,但也达不到100%。所以有必要寻找更合理的农药喷施方法,以达白蚁防治率100%,农药分解率达到100%的效果。
2.3.2 由于单一品种有机磷或拟除虫菊酯长期使用容易产生种类繁多的污染物降解菌,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使土壤中生物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密度减少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害虫的抗药性会增强,迫使使用的农药浓度不断提高,增加了环境的污染。
2.3.3 有报道,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有助于降低农药的浓度和提高害虫防治率。
研究拟采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交替使用的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探讨松蔸茯苓栽培中白蚁的防治和农药残留的有效方法。
2.4 正交试验设计在白蚁防治及农药残留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4.1 正交设计因素的选择
试验考察了影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对白蚁的防治率和农药分解率的4个影响因素-—-有机磷农药稀释倍数、拟除虫菊酯农药稀释倍数、两种农药喷洒间隔时间、喷施后时间,每因素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由于毒死蜱在3个有机磷农药中分解效果最差,下面试验不予选用。考虑到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尽量配比低浓度的农药试验。
2.4.2 正交设计试验表及试验结果
从表5白蚁防治率K值分析:由于A1>A3>A2,所以A1是A因数的最优条件,同理,B3是B因数的最优条件,C2是C因数的最优条件,D3是D因数的最优条件,因而灭蚁的最佳的条件是:吡虫啉(20%)的稀释倍数150倍,氯氟氰菊酯(2.5%)稀释倍数300倍,两种农药施药间隔时间10d,喷施后40d,白蚁防治率达到最高。从R值分析,影响除蚁效果的最大因数是:2种农药施药间隔时间。占因数影响的80%以上,其他因数R值是1,说明因数各个水平影响不显著。
从农药分解率的K值分析:由于A2>A3>A1,所以A2是A因数的最优条件,同理,B3是B因数的最优条件,C2是C因数的最优条件,D3是D因数的最优条件。因此,影响农药分解率最佳的交替施用农药条件是:吡虫啉(20%)的稀释倍数为300倍,氯氟氰菊酯(2.5%)的稀释倍数300倍,两种农药施药间隔时间10d,喷施后40d,农药分解率达到100%。
由于白蚁防治率K1>K2>K3,所以可以判断A1为A因素的优水平;同理可判断C2为C因素的优水平,D3为D因素的优水平,B因素的水平无差别;4个因素的优水平组合为A1B123C2D3。即氟虫腈(5%),稀释倍数为150倍;氰戊菊酯(20%)稀释倍数为75、150、300倍,2农药喷施间隔时间为10d,喷后40d灭白蚁率达到最高。从R 值分析,影响白蚁防治率的最大因数是:2种农药的喷施间隔时间,占因数影响的80%以上。其他因数R值是1或0,说明这些因数对白蚁防治率影响不显著。
表4 吡虫啉和氯氟氰菊酯交替喷施——正交设计4因素设计表
表5 吡虫啉和氯氟氰菊酯交替喷施——正交设计试验表及试验结果
由于农药分解率K3>K2>K1,所以可以判断A3为A因素的优水平;同理可判断B3为B因素的优水平,C2为C因素的优水平,D3为D因素的优水平。4个因素的优水平组合为A3B3C2D3,即氟虫腈(5%)稀释倍数为600倍;氰戊菊酯(20%)稀释倍数为75、150或300,两农药喷施间隔时间为10d,喷后40d农药分解率达到最高。从R值分析,影响农药分解的因数为:喷施后时间,占因数影响的80%以上。
表6 氟虫腈和氰戊菊酯交替喷施——正交设计4个因素设计表
表7 氟虫腈和氰戊菊酯交替喷施——正交设计试验表及试验结果
2.5 验证试验
由于除蚁的最佳条件吡虫啉(20%)的稀释倍数150倍、氟虫腈(5%)稀释倍数为150倍、与农药分解率最佳的条件:吡虫啉(20%)的稀释倍数为300倍,氟虫腈(5%)稀释倍数为600倍,有交叉,故进行生产实际验证。其他条件采用上优化条件,验证项目见表8。
表8 优化条件验证试验结果
栽培的地点选择原试验地的未被选择的松蔸,喷施方式与原试验相同。结果显示:农药残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及NY/T 1049-2015《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标准的要求。
3 讨论:
3.1 从上面试验结果可知,无论是吡虫啉和氯氟氰菊酯交替喷施还是氟虫腈和氰戊菊酯交替喷施,影响除蚁效果的最大因素是:两种农药喷施的间隔时间,一种农药喷施后间隔10d再喷另一种农药,这样除蚁效果最好。
3.2 无论是有机磷农药还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影响农药分解率最大的因数是“喷施后时间”,最后喷施的农药40d后,农药残留率符合要求。
3.3 与单独使用有机磷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相比,两种农药交替使用,不但提高了白蚁防治率,而且,所使用的农药浓度降低一倍以上,有效的保护了环境质量,提高了茯苓产品的质、产量。
综上所述,在栽培松蔸栽培茯苓过程中,若需要施用农药最好的方法是交替使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并在采挖40d前使用,采挖40d内严禁使用。
[1]赵继鼎,中国真菌志(第三卷):多孔菌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余世金,孙慧群,王萍,等.茯苓栽培场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85-7588.
[3]石兆勇,王发园.农药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40-5841,5915.
[4]阙朝田,张兴长.茯苓场白蚁的综合防治技术[J].食用菌,2000(1):37.
[5]郑世英,农药对农田土壤生态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J].石子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3):255-258.
[6]蔡丹凤,王雪英,林佩瑛,等.松树蔸栽培茯苓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7,26(5):29-31.
[7]蔡丹凤,茯苓新菌株“川杰1号-A5”选育与应用[J].福建轻纺,2012(11):20-27.
[8]蔡丹凤,陈丹红,郑朋武,等. 闽苓“A5”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J]. 中国食用菌,2016,35(3):74-77.
[9]蔡丹凤,陈丹红,黄熙,等.茯苓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福建轻纺,2015(11):34-40.
[10]薛健,杨世林,陈建民,等.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状与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09):637-640.
[11]黄胜先,王忠平,陈建祥,等.几种药物对茯苓上白蚁的毒力测试及田间防效[J]. 广东农业科学,2013(06):91-92.
[12]何基伍.4种白蚁防治药剂室内药效及其在土壤中降解研究[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13]薛健,郝丽丽,彭非,等.55种中药材的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调查报告[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10(3):62-65.
[14]吴婷,丁安伟,张丽.中药中有机氯、菊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48-51.
[15]彭峥国,薛健,罗永明,吴晓波.中药材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9):16288-16290.
[16]贾慧娴,孙剑宁,张亮,熊先贵.毒死蜱在蔬菜、水果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的研究现状[J]. 现代农药,2010,9(5):13-15.
[17]林爱寿.城市树木白蚁危害及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7,26(5):38-40.
[18]陈冲,肖娅萍,宋玉琼,张静,姜丽琼.我国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调查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s1):264-271.
[19]荣维广,郭华,杨红.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研究现状[J].农药,2006,45(5):302-305.
[20]陈缚尧,周维,庞正平,等.我国土白蚁发生危害与治理[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5):418-421.
[21]韩鹏杰,高越,樊建斌,等.植物源农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71-73.
[22]占绣萍.毒死蜱、氟虫腈在薏苡仁和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动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23]何利文,赵秦,林雁,等.吡虫啉在白蚁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1):85-87.
[24]胡晓,张敏.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2008(2):384-389.
[25]李少南.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副作用的研究方法[J].生态毒理学报,2010,5(1):18-25.
[26]王慧琛,汤风强,吕伟,张永强.中草药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06,18(2):66-68.
[27]李少南.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副作用的研究方法[J].生态毒理学报,2010,5(1):18-25.
S481+.8
:A
:1007-550X(2017)04-0032-06
10.3969/j.issn.1007-550X.2017.04.002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Y010)。
2017-03-30
陈丹红(1962-),女,福州闽侯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检测方法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