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个性美”的塑造

2017-09-22杜娟

重庆建筑 2017年9期
关键词:风貌乡土美丽

杜娟

(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个性美”的塑造

杜娟

(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避免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而造成的“千村一面”及同质化现象,“个性美”的塑造显得尤为关键。乡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的根基与灵魂,是塑造“个性美”的基础。该文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明确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个性美”目标的前提下,探讨“个性美”塑造的措施与方法,以自然环境资源作支撑,显形象;挖掘和传承生态文化资源作提升,塑内涵;结合环境和文化的特色化价值发展绿色产业,助提升、强发展,塑造“一村一品”的个性美。

美丽乡村;乡土文化;个性美;中原小延安;临安指南村;太平灯

党的十八大报告会议中明确提出:创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聚落环境[1]。遵循会议精神,全国范围内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但开发建设中由于观念误区和经济效益催使而盲目模仿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也使乡土文化不断遭到毁灭性破坏。乡土文化因村落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不同而独具地域特色,是塑造乡村“个性美”的根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特色进行规划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以凸显村落差异,实现长期永续发展。

1 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乡土文化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2]。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主要涵盖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形式,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3]。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乡村自然山水风貌、传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等具有典型可识别性特征的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形态主要包含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俗风情、村落营造理念等无形文化形式。

2 美丽乡村建设“个性美”塑造的意义与价值

美丽乡村“个性美”就是乡村的特色,是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是地域的分野,是乡土文化长期发展的积淀,是特定故事的发生地,是承载乡愁的精神家园。

从长期发展来看,“个性美”是乡村传统文化和建设风貌的集中体现,若能做到真正“美”,必须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特色化发展,而这一切均源于乡村的个性化形态。乡村“个性美”的塑造,是村与村之间差异化形成的关键,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能有效促进乡村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扩大知名度,留住乡村传统,拉动经济增长。

3 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个性美”的目标

“个性美”就是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个性”体现在自然环境、村落肌理、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建设中不重复、不雷同、不照搬照抄,塑造“一村一品”,使乡村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个性美”重点是追求环境自然美与文化传承美。

3.1 环境自然美

环境,就是乡村的自然风水肌理。乡村是扎根于历史传统、发端于自然的聚落形态,有独属的成长肌理。每个乡村的肌理就是乡村的名片,要体现乡村“个性美”,就要展现村落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凸显地方自然山水风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环境自然美主要是对乡土文化中具有典型可识别性的物质文化形态的塑造,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土景观以及乡土建筑,抓住元素特征,明确建设目标(见表1)。

表1 乡村自然环境资源特征与建设目标

3.2 文化传承美

美丽乡村建设旨在为广大乡村百姓建设物质与精神的幸福家园,包括对物质性生产生活空间的建设,对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乡土文化根植于传统乡村聚落,在乡村长期发展中形成。每个乡村都是乡土文化的载体,而乡土文化又是乡村的灵魂,包括乡风民俗、信仰崇拜、神话传说、传统手工艺技术等诸多方面,与乡村聚落环境的形成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在形成乡村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根深蒂固,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形成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如河南驻马店竹沟镇享有“中原小延安”的美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及延安街两侧的明清风格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形成村落特质,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形成竹沟镇特色名片。

4 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个性美”的塑造

图1 指南古井雕塑

4.1 自然环境资源的支撑

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具有典型可识别性的乡土物质文化形态,是乡村最直观的形象显现,如自然山水、乡野田园风光、传统建筑风貌等,均是塑造美丽乡村“个性美”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大力开展以来,盲目拆旧建新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建筑风貌不断遭到破坏,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常建立在村落生态景观格局破坏的基础上,造成乡村面貌不可逆的破坏,特色缺失。以自然环境资源塑造乡村“个性美”,在规划建设中主要以“自然美”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美”的打造,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彰显乡村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重视保护乡土建筑,如特色古民居、古祠堂等,不盲目大拆大建、不盲目照搬照抄、不统一化建设,以此凸显乡村风貌与文化内涵。

以浙江宁波大洋河为例,大洋河属庐江河水系,南北向贯通整个规划区域,周边山体环抱,自然景色优美。基于这一现状,大洋河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营造自然花乡、水岸花田公园,与农田、水域等空间共同构成绿色生态的自然山村基准面,打造大洋河“个性美”名片。

这种以自然环境资源塑造美丽乡村“个性美”的建设模式,在具体规划建设中应重点尊重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风貌,慎砍树、少拆房,主要依托乡村原有风貌塑造特色。

4.2 生态文化资源的推进

美丽乡村“个性美”,除外在形象显现外,更应该体现在内涵上。文化是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文化的浸润。所谓生态文化资源,本文中所指即乡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包含生态与精神文明、乡风民俗以及传统工艺技术等。以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美丽乡村“个性美”,主要是传承乡土文脉,在建设中加强对农耕文化、乡风民俗以及民间传统技艺的挖掘、利用、保护与传承,如展示老物件、老手艺等,展现乡村传统文化,重构承载乡愁和记忆的精神家园。将文化与产业建设相结合,为村民设置工作岗位,让村民真正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打破以往政府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激发并调动乡村活力,使生态文化“活”起来。

以浙江临安指南村为例,在美丽乡村特色塑造过程中致力于指南村特有的“太平灯”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首先拆除违章建筑,修建民俗文化广场,宣传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如古井雕塑的修建(图1)。其次,设“司南古韵”雕塑再现指南地名文化,形成指南特色名片,促进个性化发展,最终打造特色鲜明的指南村(图2)。

图2 指南村落整体形象

4.3 绿色产业建设的提升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乡土文化资源所包含的诸多典型元素,如自然山水环境、传统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等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特色产业的依托,在规划建设中把原生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按不同手法打造,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村一业”的地方标志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立足地方特色、环境特点与民俗文化传统特征,依据资源特征分类建设,形成特色有机的绿色产业链(见表2)。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各地在具体建设中如何利用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塑造“个性美”,避免千篇一律的建设风貌是规划建设中考虑的重点。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重点在于对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以及保护与传承,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改善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以及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并以此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形式改变经济产业结构,让村民真正投入其中,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营造归属感。这种开发建设思路与观点,将对我国美丽乡村特色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表2 依托资源特色分类打造产业特色一览表

[1]卢渊,李颖.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69.

[2]魏晓斌.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5):13.

[3]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31-34.

[4]杨豪中,韩怡.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1,27(10):85-88.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建筑抗震

抗震设防区的框架结构部分不应由砌体承重

框架结构和砌体墙结构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结构体系,两种结构体系所采用的承重材料的特性也完全不相同,前者为钢筋混凝土,可认为是延性材料,而后者采用砖或砌块,是一种脆性材料,两种结构的变形能力、抗侧刚度等结构特性差异很大,在地震作用下很难互相协调、共同工作。震害表明,如果将其在同一建筑中混合使用而不用抗震缝分开,地震发生时,抗侧刚度远小于框架结构的砌体墙则会首先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框架结构内力急剧增加,直至框架结构破坏甚至倒塌,对其抗震能力将产生很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抗震设防地区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在框架结构间可另设非承重砌体填充墙围护。

(摘自:《建筑工人》)

The Molding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s"Distinctive Beau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ultur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In order to avoid the blind pursuit of construction speed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causingsimilar patterns and homogenization among villages,the molding of"distinctive beauty"becomes particularly critical.Local culture,as a foundation and soul of beautiful villages,serves as the basis of molding"distinctive beauty".Taking local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shaping the"distinctive beauty"preconditioned by the goals of the shaping.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ources,the image of the countryside can be formed.Uplift by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the connotation can be shaped.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to develop green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can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distinctive beauty of"one village,one taste"can be established.

beautiful countryside;local culture;distinctive beauty;Yan'an in Central China;Zhinan Village in Lin'an;Taipingdeng

TU-86

A

1671-9107(2017)09-0016-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9.016

2017-07-15

杜娟(1988-),女,辽宁阜新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地域主义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风貌乡土美丽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包裹的一切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