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高“3岁决定智 商”的观点是错误的
2017-09-21喻柏雅
除了视听觉等少数生存必需的基本功能存在关键期之外,人类的大多数心理功能都没有关键期
喻柏雅
日前,一个出自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的演讲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在这篇题为《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的演讲中,罗斯高先从“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入手,引用各种数据得出一个观点:中国农村低水平的高中入学率将让中国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接下来,他探讨了入学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生理层面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则源于心理层面的认知发展问题。后者被他称作“更严重的、最大的、没有人知道的问题”。最后,他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通过妈妈给留守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干预(包括讲故事和玩玩具),儿童的认知发展恢复了正常水平。他据此结论,让妈妈留在农村养育孩子,未来中国就可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面对这样一篇充满了数据跟图表,论述上看似环环相扣的演讲,一般观众想不被他说服都难。但在经历过长期学术训练的我看来,整个演讲的逻辑转进,存在三四处巨大跳跃。更不消说,演讲中大量涉及我专长的心理学知识,而罗斯高的表述一错再错。
我无意在经济学家面前班门弄斧,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仅指出一点:演讲第一部分通过各国高中入学率,特别是韩国和墨西哥两个个案与中国对比,单从逻辑上不足以得出入学率跟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因果关系。我特地拜读了作者就此议题发表的相关论文,文中也没给出更充分的论据和模型,倒是充满了“可能”“也许”这类不确定性的表述。而当这些副词在演讲中被隐去,留给一般观众的印象会是,这位专家给出了一个事实,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未经充分论证的观点。
现在进入正题。在心理学方面,这个演讲最严重的一个错误,是对“关键期”概念的滥用。首先引述一项经典研究来解释何谓关键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Hubel和Wiesel曾把新生猫咪的一只眼睛缝上,让它只能使用另外一只眼睛,三个月后拆掉缝线时,猫咪就无法形成正常的双眼视觉了,那只看上去完好的眼睛实际上是瞎的。相比之下,就算把一只成年猫的眼睛缝上一年,它也照样视觉正常。由此可见,在猫咪成长的关键期,一方面是已经写进基因里的编码要构筑蓝图,一方面需要来自环境的刺激提供材料,两方面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正常的视觉。
几十年来积累的研究证据表明,除了视听觉等少数生存必需的基本功能存在关键期之外,人类的大多数心理功能都没有关键期。无论是大脑的可塑性,还是后天环境与先天基因的交互作用,都意味着我们的很多功能,是伴随成长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在罗斯高的演讲中,却反复强调,我们的认知和智商,“90%是0-3岁的发育决定的”,到了3岁,我们的脑子就“已经定型了,不能再提高”。这与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完全相悖。罗斯高把他引述的这个观点称作“1000天假设”,他甚至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如果大多数专家相信的1000天假设(认为孩子长大后的智商主要在两岁半时就决定了)是对的……”抱歉,我和很多同行从未听说过这个假设,更惊讶于这样信口开河的表述会出现在一篇学术论文中。
不仅3岁决定智商是错误的。接下来,他又错误地把用于评价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贝利指数等同于智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3岁时的贝利指数并不能准确预测他未来的智商。多项研究均发现,很多贝利指数严重偏低的孩子后来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3岁以前的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不充分,而不同人此后又将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基于此,从他那个干预研究中,仅能得出的审慎结论是,妈妈讲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贝利指数,从这个结论到讲故事可以让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中间隔了万水千山。
我不太理解罗斯高为何如此钟情于认知跟智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人格、情绪和社会性等多个维度。最近几年,频繁见诸报端的农村恶性事件里常常能看到留守儿童的身影,折射出的是他们在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上的缺失。对于这些孩子,提升认知能力及智商更像是锦上添花,而提升其余维度才是雪中送炭。罗斯高在演讲中说,3岁之后,我们很多智商以外的能力才得到发展,他又说错了,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都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关爱。
在对各种干预效果的评估上,也不应该拘泥于智商这一指标,关键在于生活质量的提升。演讲中提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Heckman,他关于早教投资回报率的研究里,所采用的数据之一便来自美国著名的Abecedarian项目。该项目对一群贫困家庭新生儿展开了长达五年的高质量干预,成年后的数据显示,干预组的智商仅仅比对照组高出4分,而真正得到改善的,是干预组拥有更高的学历和就业率,更倾向于晚育且更少犯罪。换言之,干预未必能提高智商,却能改变他们的眼界跟价值观。
罗斯高先生作为一个外国人,扎根中国农村做了几十年研究,对此我深表钦佩。身为心理学人士,我也十分关注并支持对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几千万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将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只是面对这样一份缺乏说服力的方案,我不仅无法表达我的支持,还隐隐担心其中传达的心理学谬误,会借着专家的光环,沦为各色早教机构的宣传语,平添我国广大城市中产家庭的焦虑。到头来,非但农村孩子没能得到提升,反倒城里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啊。
(作者系中山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心理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