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孩子闯祸,考验父母智慧

2017-09-21郭麦香

现代家长 2017年9期
关键词:青青皮皮规矩

郭麦香

不要小题大做

【案例1】 弄巧成拙的青青

林女士下班回到家,刚进门就被4岁的女儿青青拉向书房,说要给妈妈一个惊喜。林女士看书房跟以往没什么两样,莫名其妙。

林林兴奋地说:“妈妈快开电脑,一开电脑就知道了。”

林女士只好从命,但电脑开机异常,键盘无法输入密码。这下,青青慌了,盯住键盘查看。这时,林女士才发现键盘不对劲,干净得像是新的,于是问青青:“你是不是用湿抹布擦键盘了?”

青青胆怯地看了一眼妈妈,老实交代:“我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用水洗了键盘。我没想弄坏电脑。”

林女士猛地一拍桌子,吼道:“知道电脑多少钱一台吗?把你卖了都不够!看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

青青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大哭起来,慌忙打电话向奶奶求援。

【分析】

生活中,孩子闯祸是常有的事,被父母责罚也是常有的事。孩子闯祸,有的是无心之过,有的是好心办成了坏事,有的是探索过程中正常的试错,被父母大惊小怪地责罚是不公平的。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父母的过激行为有可能成为负面力量,后患无穷。

孩子把水杯打碎了、把地板弄脏了、把东西弄丢了,或者像青青这样把键盘弄坏了,真的有那么严重吗?当然不是,所以,父母不必小题大做,更不能像林女士这样吓唬孩子。父母要是反应过激,好像遇到大灾难似的,孩子就很难学会辨别什么是小意外,什么是大灾难。以后孩子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也容易焦虑,像父母那样如临大敌。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惹祸精”而自暴自弃;有些孩子为了避免小错误,而不再尝试任何挑战,成为“胆小鬼”;有些孩子学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办法避免被抓到。想必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些孩子中的一员吧。

【建议】

幼儿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这时,父母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孩子的闯祸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由,还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而检验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下面这道自我测验题最合适: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比如打碎了杯子或碰倒了衣架,如果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那么他是自由的,也是被父母尊重的;如果第一反应是看父母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那么他是不自由的,也是不被父母尊重的。

面对孩子闯祸,父母的呵斥只会起反作用,孩子很难吸取教训,还会留下心理阴影,伤害亲子关系。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机,但绝不是父母说教的好时机。面对孩子闯祸,父母先处理事,而不是处理人,更不要对孩子的品行随意评判,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父母要允许孩子闯祸,要让孩子看到闯祸的后果和补救的方式,给孩子自我反省和总结的机会。这才是错误发生之后,能让孩子有所收获的正确做法。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闯了祸,即使父母不责备,他自己也明白,这时多说反而无益。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善后工作,让他看到“该怎么做”,比训斥他一百遍“你不能这样做”更有效果。总之,父母的淡定和遇到问题先解决问题的方式,相信比打骂孩子更容易让他记在心里。

规矩不要太多

【案例2】 谨小慎微的皮皮

为了让皮皮从小养成守规矩、听话的好习惯,妈妈杜女士给皮皮制订了许多家规。比如不许喝饮料,在家不许跑、跳,不许碰电器开关,不许插拔电源,不许玩水,不许玩所有瓶子里的液体,等等。杜女士笃信,只有守规矩的孩子才不会出现危险,未来才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如果皮皮违反了家规,就要挨罚,轻则罚站15分钟,重则不给饭吃。为了不挨罚,皮皮谨小慎微,动作很笨拙,眼神总是局促不安。但讽刺的是,皮皮在幼儿园是闯祸大王,杜女士几乎每周都能接到幼儿园老师的告状电话。

在杜女士看来,皮皮是个屡教不改的壞孩子,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管理。事实上,正是妈妈管理得过于严格,规矩太多,才使皮皮因胆小和动作不熟练而闯祸。

【分析】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但是,在幼儿教育中,这句话应该改成:“规矩太多,难成方圆。”当父母立的规矩限制了孩子的行为,进而束缚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的“乖”就变成了“笨”,而笨正是闯祸的根源。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薄弱,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认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建议】

首先,父母要看到孩子闯祸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心比损坏的东西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父母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被孩子闯祸惹得大发雷霆了。

其次,不要给孩子立太多规矩,尤其在孩子认识世界的初期。必不可少的规矩仅限于安全需要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他的都可以让孩子自由尝试。其实,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纯洁的、有趣的,好与坏的分别常常是成人的偏见。所以,父母要正确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评价,哪怕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家长急于以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出现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症状。

再次,在任何事情上,父母都要做出好榜样,而且信任孩子,不以狐疑的目光打量孩子。获得了父母的信任,孩子通常会乐意听从家长的意见。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有时,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但意义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之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麻烦,甚至孩子有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道路上。endprint

最佳溝通策略

【案例3】 被吓呆的斌斌

6岁斌斌在家里跟宠物狗玩耍,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名贵的花瓶。花瓶破碎的声音把斌斌吓得呆住了,也引来了妈妈。

有丰富幼教经验的妈妈会怎么与斌斌沟通呢?她只问了斌斌8个问题,就圆满地搞定了这件事。

【正解】 顺利沟通的8个问题

1.“发生什么事情了?”

孩子看问题的视角跟父母不一样,在父母看来是错事,在孩子眼里却可能是对的,若不听孩子说明情况,很可能会冤枉他。因此,父母要先问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换位思考。这样即使是孩子错了,他也会因为有机会辩解而甘心认错。

2.“你的感觉如何?”

斌斌低着头,小声回答:“是狗狗撞倒了放花瓶的架子。”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关注他的内心感受。孩子有时不是故意的,往往内心已经受到冲击,他或许早已心怀内疚,只是不好意思表达出来。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时,很难接收外界信息,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此时,家长不妨问问孩子的感受,并引导他说出来,孩子的情绪会平复许多,才有可能冷静思考,并吸取教训。

3.“你想要怎样?”

斌斌突然大哭起来,怎么劝都不说话。此时,父母就要问问孩子究竟想怎样。孩子的内心没有那么复杂,如果他认识到错误,最多会不好意思认错。而拒不认错或大哭大闹,往往代表他有某种目的没有实现。家长直截了当地问出来,效果更好。

4.“你觉得我该怎么做?”

妈妈问了上一个问题,斌斌回答:“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无论多么不可理喻,父母都不要立刻评判。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冷静地问他:“你觉得我该怎么做?”

5.“这样做有用吗?”

斌斌说:“是狗狗碰倒了花架,妈妈应该骂狗狗。”此时,不管孩子提出什么意见,都要让他自己审视这样做是否有意义。其实,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事情的意义。斌斌并非想让狗狗挨骂,而是想告诉妈妈,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错。假如孩子的认知有误区,家长也可借机与他谈谈,增进沟通,但要避免说教,只陈述事实即可。

6.“你决定这样做吗?”

跟孩子确认是否真的要这样做。孩子多半会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斌斌说:“我也有错,不该追狗狗进书房,你别骂它了,是我错了。”即使孩子的选择不是妈妈所期望的,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言而有信的家长才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7.“结果有没有如你所愿?”

如果斌斌坚持认为是狗狗的错,妈妈可以冲狗狗说:“斌斌的确不对,但你也有责任,下次要注意,别在书房里打闹。”然后扭头问斌斌:“我骂过狗狗了,你觉得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愿?”孩子达到目的后,往往就能冷静思考。这是教育的好时机。

8.“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做?”

孩子此时一般能做到自我反省,比如斌斌会保证,以后会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找人一起分担,努力做个男子汉。妈妈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编辑:陈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青皮皮规矩
我也得了A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星星眼
青青芳草地
An analysis of 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 analysis of 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就是因为那个洞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