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美
2017-09-21汤沛桓
汤沛桓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爱阅读,只知道自己有时会沉浸其中,究其缘由,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小学的时候,感觉阅读像在一片广阔的沙滩上行走,我到处采撷一片又一片的贝壳,却感觉怎么也捡不够。那时候,老师们倡导从课外书里摘录好词好句,可能是受这一倡导的影响,我竭尽全力地把阅读时的侧重点往这个方向靠拢。我喜欢鲁迅的《祝福》,却不喜欢他的《父亲的病》;我喜欢季羡林的《黄昏》,却不喜欢他的《清塘荷韵》;我喜欢肖复兴的《桂花》,却不喜欢他的《青木瓜之味》……然后,这样的阅读偏好也影响到了我的写作习惯。我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喜欢浓墨重彩地描写,有时候还兼以在我后来看其实是无病呻吟的抒情。而且,我这样的文章还频繁地获得老师的青睐。这自然大大地宠坏了我。
除此之外,我还在小学的时候阅读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深地被其作品的神奇所吸引,这为我后来对他的痴迷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不过,我当时也只是注意到了他的措辞。必须要指出,我到现在还对莎士比亚作品里的一些语句记忆犹新,比如说亲王埃斯卡勒斯的“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神父劳伦斯的“黎明笑向着含温的残宵……看赤轮驱走片片乌云……”
上了初中,我渐渐发现原来的阅读习惯有些幼稚了,于是我开始学着改变。我觉得语文的阅读题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因为我知道中学的语文阅读题讲究技巧,但亦讲究思辨,所以我在做题的时候会很自觉地投入精力去分析文章。当然,成效是绝对不会差的,大概是做题习惯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在阅读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文章的内涵,而不再局限于辞藻。比如我读欧·亨利的《命运之路》,认识到了人与世界的微妙联系,我读马德的《寻找》,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寂寞与悲哀,我读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与身处那个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渺小感;就连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也不再局限于小学时期那个被标签化了的主题,而是进一步领悟了生命回归的意义……随着阅读的累积,我越来越能找到文字中的某些联系,越来越能整体地看待文字的世界了。比如閱读奈保尔笔下的华兹华斯,我就会想到欧·亨利笔下的戴维·米尼奥;阅读夏目漱石笔下那只无名猫,我同样会想到玛丽·雪莱笔下的怪物……
总之,我觉得上了初中之后,书真正成了我的朋友,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思想、相互讨论的挚友,我真正爱上了阅读。
及至上了高中,我认为用归宿来形容阅读最为恰当。当高中繁重的课业一齐向我压过来的时候,唯有阅读能够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我从阅读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让我能不畏前路,不断前行。
我终究不知道自己有多爱阅读,只知道自己有时会抽空沉浸其中一会儿,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简 评
文章对阅读的赞美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回忆自己阅读的美好故事,中间融入自己成长的一点一滴。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叙述了自己不同时期对阅读的理解,由浅及深,从关注文章的语言美到关注情感意蕴美,再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力量之美,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黄 忠 卢婕妮老师 荐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