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须弦外有余音
2017-09-21胡中惠
文/胡中惠
诗词快入门
还须弦外有余音
文/胡中惠
诗词快入门
标题这句话是抄朱光潜的,朱光潜说是抄丰子恺的(见朱光潜《谈美书简》)。丰子恺抄谁的,不知道了,因为这样的话很多先贤都说过。
严格说只是半句话,整句话是一副联句:“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丰先生可能说的是诗词,也可能说的是散文,还有可能说的是绘画。不管说的是什么,都是对的。文学艺术,形式虽异,道理恒一,都是这么个理儿,如同天下所有的裤子都是两条腿,所有的炖品都要加点盐。
“小中能见大”,对于诗词写作是当然的。诗词之“小”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见“大”呢?这要看作者的功力与识见。郁达夫说“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优秀的散文作品也大抵如此。
“弦外有余音”,更是学习传统诗词必须掌握的。我的理解,所谓“余音”,无非是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不能把话说尽,将真正想说的话“藏”起来,通过意象的表达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意义。
这样的作品俯拾即是。古代有,当代也有;诗有,词也有;长调有,小令也有。这也是我们说的诗味所在。诗人“藏”起来的东西越多越耐看,而且大都在尾联或尾句体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何其孤独与寂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其惆怅与凄美!“人有病,天知否?”多么地无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又是何其悲壮啊。这些,都应当有弦外之音。海明威在谈写作时有一个“冰山理论”,说是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浮现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需要读者细心研读文本,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海明威的说法与丰子恺的说法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作者不要把什么都说得太满,留些空间去让读者体会。
“弦外有余音”,与作品的风格无关。不能说难懂的诗就“弦外有余音”,也不能说好懂的诗弦外就没有余音。李商隐的《锦瑟》,有多种解读,弦外之音可谓深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语言虽然浅显也不能说没有余味。看过一些朋友的作品,有的诗故意写得很艰涩,但余味无几,无非当代人扮成古人的样子说些闲愁,有的诗平白如话,却意韵深远,让你读了想笑又想哭。
这是个功夫活儿,炼句难,炼意尤难。因此陆游说“其意在诗外”。诗,从来都有技巧的问题,诗,从来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还要说到丰子恺。丰子恺当年有《口中剿匪记》一文,将挺痛苦的东西写得很有趣,掩卷以后,心头却涌起一片难以言表的苦涩。也许,这就是他老人家说的“弦外有余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