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之难
2017-09-21胡中惠
文/胡中惠
“转”之难
文/胡中惠
起承转合是传统诗词写作的铁律。诗必须,词稍差;近体诗必须,古体诗稍差。古人作文章也遵循这条规律,看得不多,写得不多,不敢妄说。我以为,所有的规则都具有两面性,用得好,是方法,用得不好,是桎梏。但对于初学诗词写作的人来说,还是必须知晓与遵循的。
所谓起承转合是指作诗的“四法”,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得较完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简单说,即绝句的写作中,四句话各司其职,律诗的写作中,八句话中每两句话起一个作用:起句要先声夺人,承句要铺排妥帖,转句要出人意料,尾句要不同凡响。那么,这四个字哪个字最重要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转”是最难的。可是,怎么才能做到不难呢?又怎么能“转”得让人满意呢?答曰:只有认真学习,这是不二法门。学谁呢?杜甫的诗是最守规矩的,试拆解他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掷地有声地扔出去;“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为什么“思不群”,因为“清新”“俊逸”;“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思念无穷,可是距离又这么远;“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在一起饮酒论诗呢?其实,杜甫这首诗在“转”字上还不是十分明显,他的另一首五律《春望》更为突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转得多好!一下子,整个作品即境界大开。
诗要“转”,词也要“转”,只是不太明显不太规律。《蕙风词话》中几处提到“转”的技巧,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要转得暗,二要转得圆。毛泽东的词都是得“转”之三昧的,“携来百侣曾游”“江山如此多娇”,都是承上片意象倏然一变,开启了下半片的新的里程。这是长调。毛泽东词的小令在“转”字上也做得很好,如“往事越千年”等,上片写事,下片寄意,突然变化却了无行迹,这就是“转”字的功能与要义。
学习了杜甫,学习了毛泽东,还是写不好,怎么办?无他法,只有继续学习。诗词写作是一项高级的精神劳动,倘若人人皆可为之,那还叫诗吗?那还要李白杜甫干什么?好在我们知道了“转”之要义,发现了诗词写作的关键之处,就是知道了目标在哪里,至于行进的快与慢,那就是个体之间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