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7-09-20张檀秋

读天下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人才

摘 要: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总书记等科技观思想的继承与延伸,对我国在新常态下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农业;经济;工业;制造业;创新;人才

自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的圆满胜利的召开以来,高度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相结合,更进一步的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科技经济观对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科技经济观的形成基础和条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纯粹的学术活动,技术则被看作是一种应用和个人技巧。马恩在研究社会发展特别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把科技经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生产不断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为之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剖析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时,发现和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首先,将科学技术划入生产力,确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其次,揭示了科技对生产力的原始作用;再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为剩余价值生产服务的本质;最后预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扫除资本集团的发展后能够更有力地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对科学技术的论述,继承了马恩的基本观点,并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为背景,着重突出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列宁在批判把边际效用绝对化时说:“经济学家要永远向前看,向技术进步这方面看,否则他马上就会落伍。”可见,列宁把科技经济当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 科技经济观的前进

20世纪80年代,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的观点。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生产力前面加上“第一”二字,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新概括,表明科学技术同先进生产力之间形成了新得必然联系,勾勒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这是在前人一系列论述的基础上揭示出的新规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基础上,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又提出了一个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要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由生产力结构视阔扩展到直接经济动力系统,简称“第一动力论”。这是讲第一生产力上升到了第三个高度“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

三、 新时代科技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关心科技工作,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在把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全面深刻地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坚持强调和弘扬国家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发展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强调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用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来推进创业,更好的推动我国发展。”强调“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显然,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是在历代中国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想的承接、延续和发展。而科技经济观正是在其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调研总结,逐步形成的,其厚实的实践背景,是科技经济观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理论背景。

总之,科技与经济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国家发展的全局联系在一起的,习总书记说道:“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在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主要考虑的是我国原来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了,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不是因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是我国需要采取更主动、更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科技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承训,张新宁.论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三个高度[J].当代经济研究,2015(06).

[2]胡艳秋.中国共产党科技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文献综述[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

[3]李克强.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4]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5]李克強.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升级.

[6]李克强.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7]李克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8]邵安菊.“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升级的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06).

[9]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

[10]黄佩红,徐兰君,戴家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7(31).

[11]李军,刘益国,龚丽英,陈荣,闻人楚.知识经济与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J].上海农业学报,2000(04).

[12]钱时惕,张炳亮.论科技经济一体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04).

[13]孙世民,丁健民,周衍平,陈会英,张业民.农业科技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06).

作者简介:

张檀秋,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毛遂自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为国家选人才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