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7-09-20牛孟星
摘 要:在武术运动中,优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水平相当的对手在决一胜负的关键时刻,往往是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运动员在参加竞赛时不仅要消耗巨大的体能,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体能和技术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因此,对武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有必要的,而比赛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身体素质、技术、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要想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赛前必须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准备。而在这三个因素中,心理因素更易受各种条件影响,直接影响技术的。
关键词:心理素质;运动知觉;意志;动力特征
武术套路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既有积极的健身价值,又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既展示了高难度技巧,又折射着武术文化的精华和哲理。一套或者某个具体的武术动作,既是武术运动者在自身思维、意志的作用下,展现出不同形式的全身协调运动,又体现了躯干和四肢协同运作形成的外在运动形式,武术套路具备精神价值和神韵。可见,武术这项体育运动不仅要求运动者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要求运动者拥有较好的心理素养,从而在武术招式训练中,能够将自身的心气和神韵等内在素养随着训练时间和次数的增加,水平不断上升,将协调的武术外在招式与武术战略有效的统一,从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具的效果。在激烈的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相当的运动员,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谁就能获得比赛最终胜利。运动员在比赛时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反映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武术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而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心理素质,是指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任务,并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必须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形成武术运动员所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心理狀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一、 运动员心理训练分类
运动员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一般心理训练又称长期心理训练,是针对所有运动员均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所采取的训练。它贯穿在身体、技术、战术训练过程中,主要培养运动员的参赛动机、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挫折耐受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战术配合能力和集体责任感等,此外还包括个性心理倾向的矫正和培养。个别心理训练又称短期心理训练。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具备该项运动所必需的特殊心理品质,或是使运动员针对具体比赛形成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 培养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
认知心理品质,包括知觉、想象力、感觉、思维等。武术运动员的认知心理品质,对其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的快慢和动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着重进行知觉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重视培养运动员的认知心理品质。
(一) 运动知觉能力的培养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分客体运动知觉和主体运动知觉。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客体运动知觉。如在练习散打、对练、太极推手等项目中,运动员对对方进攻动作的反映就属于客体运动知觉。人脑对自身状态的反映属于主体运动知觉。如运动员在套路练习中对运动路线变化的知觉,对冲拳、踢腿等动作的力度和速度的知觉等都属于主体运动知觉。所以正确的运动知觉是掌握武术套路动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运动知觉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武术训练中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对各种肌肉运动的感觉意识,使肌肉运动感觉成为控制技术动作的主要因素。如:弹踢时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大腿后肌群的主动收缩和被动拉长的肌肉运动感觉的体会。(2)教师应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指导运动员把握住意识的支配点,把意识控制在关键性的动作上,以促进运动知觉的明确性。如:马步冲拳时力从腰发,所以应把意识支配在腰间。(3)培养运动员的用力感知能力、方位感知能力和对空间、时间的感知能力。由于武术运动是由各单个技术动作组成的套路运动,套路中不仅有地面的动作而且有空中动作,动作的转换要求有一定的准确性和节奏性,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正确理解主体运动的空间及时间关系,并能清晰地反映在大脑中,从而准确、熟练地完成套路的全部技术动作。
(二) 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思维活动在武术技术训练中运用心理想象,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能起到强化作用。其原因是在想象时通过概念的作用唤起记忆表象,不仅能保持对所学动作表象的反映,而且通过思维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够掌握动作的要领。教学实践表明,主动想象,默念完成技术动作和套路的过程,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学习新动作,而且能巩固过去所学的动作,所以想象力,也是武术训练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日常训练中注意积累经验,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经验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因此,必须指导运动员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留心观察和记忆事物,善于在头脑中形成和保持事物的记忆表象,这样就能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持、发挥好奇心,思考是发挥想象力的必要条件。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培养运动员积极思考和具有好奇心的习惯。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乐观饱满的情绪,兴趣爱好是想象的动力,想象力产生于兴趣和爱好。乐观饱满的情绪可以保证想象在良好的心境条件下进行,从而激发运动员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所以培养运动员广泛的兴趣,保持饱满的情绪对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日常武术教学训练中,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运动员具备优良的意志品质才能更好地掌握武术动作并在不利的环境下理智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一) 武术运动员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1. 高度的进取心和自觉性。有了这一品质在日常训练中就有了方向与动力,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训练。2. 意志的果断性。武术套路中少不了踢腿、跳跃平衡等动作,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当机立断,否则将影响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3. 顽强的毅力。武术训练既复杂又艰苦,这就要求运动员有顽强的毅力和理智的自制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武术技术动作。
(二) 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应该在日常学习、生活、训练中对武术运动员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培养热爱武术运动的情感,人的意志行动易受情感的影响,而崇高的情感能够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绪则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及时提出合理的阶段目标,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发运动员的情绪,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又能磨炼人的意志。在训练中要不断地提出要求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和稳定性。但要注意定目标要适中,过低则调动不了积极性,过高则因不易实现而伤害运动员的自信心。
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坚强的意志是建立在日常小事磨炼的基础上,对于动作细节,教练员一定要从严从难要求。平时生活上好逸恶劳、思想涣散、不团结,便很难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训练和比赛。因此运动员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应从小事做起,从严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三) 運动员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运动员在运动场中不断拼搏的原动力,是获得胜利的保障之一。教练员在日常教学指导中,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尽量避免责骂和批评等消极行为,从而帮助武术运动员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运动员也需要展现出积极向上、欢乐的精神状态,用自身的自信来影响自己在比赛中的情绪。
四、 提高武术运动员的气质
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的努力程度)等,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可变的,因此气质也是可变的。气质对武术运动员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作为教练员,应针对队员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倾向于胆汁质的运动员。兴奋性高、学习积极、注意力集中、技术掌握快,但情绪易急躁,在套路训练中,动作速度快,但动作不大规范、准确性差,比赛中易失误。因此,应帮助他们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克服虚荣,养成冷静观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倾向于多血质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对动作要领的理解、模仿能力强,但易满足,而且兴趣易转移,所以常出现成绩不稳定的现象。对此类运动员要严格要求,提高训练规格,培养稳定的注意力,树立勤学苦练的恒心。
倾向于黏液质的运动员。沉着冷静、忍耐性强、注意力集中、学习刻苦认真,但接受能力差,掌握技术较慢,但一经掌握后技术巩固。这类运动员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在训练中应循序渐进,打好技术基础,对技术难点应及时帮其克服。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以增强信心和勇气,使其逐步形成积极奋进的心理品质。
倾向于抑郁质的运动员。由于大脑易疲劳,感悟性低,反应速度慢,模仿能力差,掌握动作迟缓且不巩固,但由于他们比较细心,善于分析细节,所以一经掌握技术动作,准确性高。对于这类运动员应尽量多给予鼓励和帮助,指导他们在教学训练和日常生活中克服气质的消极面,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因此,作为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气质类型,对其行为表现作出预测,并采取适合其气质特点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为武术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结果。因此,作为教练员应从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对武术运动员在心理品质、意志品质和气质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以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山川.大学教育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祝蓓里.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1992.
[4]陈秀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牛孟星,一级武术裁判,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