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017-09-20杨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杨敏

摘 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古代人民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同时“和”也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之中展现出来。在音乐文化之中,“和”的思想传播范围广,渗透的深,由音乐作为载体,以“音乐之和”实现“国家之和”,以及“宇宙之和”。这是一种“和諧文化”,影响着我国五千多年的思想。本文主要针对在美学课的所学,以及加上一些书本知识的学习心得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和;和谐论;音乐和谐;世界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概念,古代通过“音乐之和”,可以传播宗教信仰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思想。流传至今,可以通过“音乐之和”的大力推广,实现“社会之和”,从而进一步的实现“国家之和”,以及“世界之和”。“和”的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影响着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和”也是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通过相关是史书的查找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之中“和”的思想,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也就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因为当时的学说和流派十分的多,因此不同的刘培以及学说之间的思想不同,理念不同,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不同的流派的思想最终都是帮助君主统治国家,让百姓过上好生活,因此,某些思想逐渐出现了“和”,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同时也借助于音乐,传播了某些思想,便于稳定百姓。而且这些音乐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创作,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并且“和”的思想从此进入到音乐之中,并且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成为了中国音乐思想之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一下,可以了解到“和”思想在音乐之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国语·郑语》记载:

“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史伯认为“单一的声音不动听,单一的色彩无文采,单一的味道不可口,单一的物体不和美。”从而论证出来,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和”才能美妙,无论是音乐,食物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综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通过对史伯所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音乐之中的“和”,也是让音乐更加美妙,让音乐更具有思想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融入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具体的数据以及事物的类比,可以进行分析,了解到“和”在音乐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分析,也可以验证史伯对音乐的之中“和”的说法:

我们可以看到几组有趣的数据来窥探“和”存在的具体范畴:

1、“金、木、水、火、土” (五行)

2、“酸、苦、辛、咸、甘”(五味)

3、“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 (六律)

“大吕、夹钟、钟吕、林钟、南吕、应钟” (六吕)

4、“目、耳、鼻、口” (七体)即“七窍”

5、“首、腹、足、股、目、口、耳、手” (八索)即“八体”

6、“心、甘、肺、脾、肾、胃、膀胱、肠、胆” (九纪)

7、“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十数)

8、百体,既是百官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分得出,史伯对于音乐之中的“和”的认知是正确的,因为史伯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要强度的就是,如果事物即音乐过于相同,则不能继续创新和发展,应该保证事务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样才能让不同的事务互相弥补,进行调和,从而能够产生一个全新的事务,所以,史伯针对这一点也说了“以他平他谓之和”。同样该理念应用于音乐之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有创造性的音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目的。

*延伸:“和谐社会”

“和”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同时“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所向往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论构想。“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而“和”是融合这些因素以及整个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为“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总结:

中国“和”的特征:杂多导致和谐;单一没有结果,和是不断调整的结果,和是世界和艺术的本来面貌。“和”产生于以它平它的行为中,在听觉上是诸多声音的组织,配合,音乐美只能是杂多导致统一,丰富产生美感,也是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和有自己的多种形态,比如平和淡和中和等 ,形成了中国审美的丰富特点。

本文只是个初步的学习与认识,更多的问题留待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仲德 《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4.

[5]郑涵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学林出版社 2005年版.

[6]罗艺峰老师音乐美学课上的笔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