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复句“与其X不如Y”主观量考察

2017-09-20董小楠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复句中的主观量考察”(HB15YY044)。

摘 要:主观量是目前语法学研究的热点。我们从主观量的角度来研究复句,一方面可以丰富主观量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复句的类型。本文选取复句中的一个类型——选择复句“与其X不如Y”为研究对象,并结合CCL语料进行深入分析,把复句根据是否表主观量分为客观复句和主观复句两类,并分别详细介绍。复句的主观量主要是通过内部语义关系表现为主观级次量。我们把主观复句根据X和Y不同的语义关系把主观复句分为三个小类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对主观量和复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选择复句;与其X不如Y;主观量;级次量

作者简介:董小楠(1992-),女,山西省万荣县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语法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目前,主观量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普遍认为主观量可以分为狭义主观量和广义主观量。狭义的主观量以陈小荷(1994)和李宇明(2000)为代表。他们认为:主观量是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立。而广义的主观量认为: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本文所说的主观量是指广义的主观量,不仅包括数量成分表达主观量,也包括非数量成分表达的主观量。

复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和对单个复句的研究方面。我们项目组从新的角度——主观量来研究复句。復句的主观量并不是通过数量词语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内部的语义关系等非数量成分来表达主观级次量。

本文首先探究哪些选择复句“与其……不如……”不表主观量,哪些表主观量,如果表主观量,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主观量。我们根据复句能否表主观量把复句分为客观复句和主观复句。下面我们结合CCL语料库中的具体语料进行考察。

一、客观复句

客观复句是指不表主观量的复句。

(1)[与其]在自己的部门里苦思,倒[不如]看看别的部门的流程?[与其]困在本行业,倒[不如]看看其它行业?

(2)他突然仰望,见天空出现了蘑菇云,那形状[与其]说象蘑菇,[不如]说象一只海蛰,但它比海蛰更具有动物的活动能力。

例(1)和例(2)都是客观复句,但二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客观复句。例(1)“与其”后面的成分“自己的部门”“本行业”,“不如”后面的成分“别的部门”“其他行业”,分别形成互补相反关系,即“自己的部门+别的部门=所有部门”和“本行业+其他行业=所有行业”。它们表示全量,并没有表达主观级次量。例(2)“与其”后面的成分“象蘑菇”和“不如”后面的成分“象一只海蛰”都是说话人认为蘑菇云的形状,不表达主观级次量。

二、主观复句

主观复句是指表主观量的复句。

(一)X和Y语义相反

在这一类主观复句中X和Y是相反关系,而且还分别处于一个序列的两个端点,是两极相反关系。

(3)可是在宋子文眼里,因肩负着重任,[与其]说是美差倒[不如]说是一副沉重的担子。

例(3)的“美差”和“沉重的担子”也构成了反义关系,本身是一件美美的事情,但由于说话者所肩负的重任使心境发生变化变成了重担。“美差——重担”形成一个说话者心境变化的序列,而且在复句中说话者认为这一趟出国是沉重的担子,否定一个极点而肯定另一个极点,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

(二)X和Y是由浅入深的语义关系

在这一类复句中X和Y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深入的关系。其所表示的主观级次量也有程度的变化。

(4)MBA[与其]说是一个学位,还[不如]说是一种素质的象征。

例(4)“与其”后面的成分“学位”和“不如”后面的成分“素质的象征”本身都并不表主观量。但在“与其X不如Y”选择复句中却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即说话人认为MBA获得“学位”是表面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是“素质的象征”是内在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东西。说话人认为“学位——素质的象征”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程度等级。

(三)X和Y是语义并列

这一类复句中X和Y是并列语义关系,二者都是同一集合的两个子集,其本身并不表主观量,而是说话人认为在具体语境中赋予X和Y比X不同的程度量。

(5)英国人坚持赔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以为[与其]割地,[不如]加开通商口岸。

例(5)“割地”和“加开通商口岸”二者都是客观事物,不表主观量,但在“与其割地,不如加开通商口岸”的复句中却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即说话人认为“割地比加开通商口岸对中国利益的损害程度高”,虽然“割地”和“加开通商口岸”都会损害国家利益,但说话人站在可以把损害国家利益降到最小的角度考虑只能退而求其次,宁愿加开通商口岸,也不愿意割地。说话人认为“割地——加开通商口岸”是国家利益损害程度减弱的级量序列。

参考文献:

[1]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01).

[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邵敬敏.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4]沈家煊.复句“合乎事理”辨[J].现代外语,2009(2).

[5]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