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特累克笔下女性特征的心理学视觉分析
2017-09-20江玫
摘 要:劳特累克——一位完全独立的“异类”画家,不崇拜人性向往的美好,而是真实再现生活中的丑陋、夸张、残缺、压抑。劳特累克作品中对女性的特殊处理有深刻的心理渊源,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觉,分析作品中色调处理的成因以及作品中压抑感、残缺感的心里渊源。
关键词:压抑;残缺
作者简介:江玫(1987.12-),汉,贵州人,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亨利·德·劳特累克,法国著名画家。幼年因两次坠马意外,造成双腿骨折,发育停止,终身残疾,仅37岁逝世,短暂的一生,却为世人留下不朽的经典。之所以推崇他,是被其作品中女性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内心活动所吸引,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从如下3个方面分析劳特累克作品的特征。
1、压抑的女人
“佛洛依德认为压抑源于欲望,尤其是性欲望与个人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1]。童年骨折和疾病、成年残疾使他受到女性排斥,劳特累克内心埋藏潜意识压抑情绪。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劳特累克精神的压抑是无法避免。其作品中女性通常是画面的主体,也是情感表达的主体,她们活动在没有阳光的狭小的封闭的空间,压抑的精神状态是她们的主要特征。
如《红磨坊丑女查雨高》是劳特累克表现人物内心压抑感的成功的作品,画中心人物是红磨坊小丑查雨高,在劳特累克笔下的她眉眼松弛华已逝,她松弛的面部肌肉上嘴角勉强上扬,眼神流露出些许哀怨,伪装快乐的僵硬表情和悲哀麻木的眼神,暗示了她们拼命娱乐后失去自我的精神状态,伪装快乐的僵硬表情和悲哀麻木的眼神,暗示了她们拼命娱乐后失去自我的精神狀态。夸张的轮廓造型和奇异的装扮使她成为画面的亮点,醒目的橙色加剧画面的戏剧效果,同时橙色的廉价性特征突出查雨高迫于生计的压抑情绪。
2、残缺的女人
康定斯基主张“艺术没有应该怎样,艺术永远是自由的。[2]”劳特累克笔下的女性情态是自由的,他对女性形体、姿态的表现脱离传统对女性审美完整、优雅、端庄,并都以“残缺”的不完整的形象出现,镜头攫取式的构图从无固定模式。从心理学视角看,画中的被遮蔽的、显露的女性肢体显露的是劳特累克生理的残缺和内心的残伤。
“遮蔽在艺术中有很大的力量,遮蔽和显露结构的人为形式结构的主体提供了新的可能。[3]”劳特累克笔下不完整的女性造型以部分显露、部分遮蔽的形式构成画面,被遮蔽的部分一般处理成象征空洞、沉重、邪恶等负面情绪的黑色,以剪影的形式衬托画中主体人物,给观者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在劳特累克作品中,遮蔽和显露并非伴随善与恶的道德分野而出现,它触动的是内心世界的不安宁根源。
如《走进红磨坊的贪吃鬼》描绘的是红磨坊舞女“贪吃鬼”拉古柳在姐妹们的陪同下步入红磨坊的瞬间情景,拉古柳,无知的傲慢使她的表情和半身姿态显得滑稽可笑,亮丽的着装和较为完整躯体轮廓使她明显成为于画面的中心,疲惫的眼神把她纵欲狂欢后的麻木无奈暴露无余。左右两旁被遮蔽的两个舞女身着黑色服装,厚重的颜色衬托出拉古柳靓丽的主体形象的同时也隐藏了娱乐的背后的种种悲哀。劳特累克无意识下隐藏或显露的残缺肢体给观者留下更多不安因素,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们麻木娱乐,失去自我、灵魂游离的病态生活状态。
3、冷色的女人
冷色和热色的对比运用是劳特累克作画的特征,劳特累克偏爱黄色、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等,利用色彩的心理作,通过冷色和热色的矛盾对比使画面产生特殊情绪,用不安宁的冷暖色冲突使人激奋,引起精神震颤。劳特累克大部分作品都以暖色调为主,而对女性主体的刻画则多以冷色为主,尤其是在女性的面部或皮肤中掺入冷绿色,冷色与暖色的冲突对比通常使娱乐的场面充满消极含义,女性的情绪、姿态在冷光热调的娱乐氛围中反而显得凄苦悲凉。
《跳波丽舞的玛西儿·伦德》舞女玛西儿的灵活的舞姿以及着装的强烈色彩对比使它成为画面的主体,在冷绿色的额头与橘红色头发的强烈对比下,强颜欢笑的僵硬面部特征更加突出,胸部的绿色笔触处理揭示了她们无度的生活状态。背景的人物和环境处理成消极的冷墨绿色,与大红色形成补色关系,形成喧嚣与压抑同时并存、激情与不安并存、欢乐与悲哀并存的矛盾。画面中黑色的面积不大,但加重气氛的压抑程度和神秘的罪恶感,酿成娱乐空间里压抑和痛苦,对空间层次的区分则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小结:
劳特累克对女性的扑捉无论是室内室外、静态或动态,热烈的环境氛围中贯穿始终的是女性的压抑情绪,画中女性情绪的压抑实质是劳特累克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女性肢体的残缺实际上是劳特累克自身生理的残缺,是他乐观外表下自卑和压抑的内心表现,也是他内心对残缺与完整间获得平等的渴望,事实上是利用残缺的肢体向人们发出对待美的态度和对待人性的态度的挑战。对人物色彩的处理绝非偶然,而是对她们生活的深切体验基础上,通过以色彩的心理作用和象征意义表达她们内在的情绪、情感以及生活状态,同时暗示劳特累克对待底层女性的内在情感。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处理基于真实生活的需要,基于自身内在真实的需要。
注释:
[1](美)杰克·斯佩克特 著 高建平 译《艺术中与精神分析》 北京艺术出版 p113.
[2]康定斯基 著《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58.
[3]康定斯基 著《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