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流散历程中杂糅身份的建构
2017-09-20牛双颖
摘 要:奈保尔的最后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半生》和《魔种》借助主人公威利漂泊的一生来探寻其身份追寻的过程。小说中,主人公威利企图丢掉原来的身份而建立一种全新的身份,以及后来在具有了多重身份的背景下试图找回原有的身份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唯有认识到多元身份背景的存在,建构一种杂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归属感。
关键词:流散;身份追寻;杂糅
作者简介:牛双颖,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简介:
奈保尔是一位特立尼达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多以自身游历为题材,以政治暴力、内心无归属感、异化疏离的漂泊感为主题,流露出对身份追寻的焦虑和身份归属的探索。
《半生》和《魔种》分别是奈保尔在2001年及2004年发表的两部半自传体小说,《半生》讲述了主人公在家乡印度的童年以及后来到英国求学,最后前往非洲生活的前半生的生活经历;作为《半生》的姊妹篇,《魔种》开篇接着威利离开非洲前往柏林的住处讲起,主要讲述了威利后半生在家乡印度参加“游击战争”以及最后辗转回到英国的经历。在两部小说里,威利完成了由家乡印度到英国求学,后到非洲定居,再前往柏林,最后返回家乡印度参加“游击战争”,以及最后重返英国的流散历程。
一、逃离印度,英国求学:摆脱旧身份
出生于印度高种姓婆罗门家族的威利从小性格敏感叛逆。同学的嘲笑。家庭里高种姓的父亲对低种姓的母亲的蔑视,以及母亲在教会学校所受侮辱的事件,让威利对种姓制度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恶感。生性敏感的威利从小就痛恨这种不合理的种姓制度,本能地想逃离。
在教会学校接受西方教育的威利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向往,然而,在教会学校的受挫让威利感到了侮辱和愚弄,他开始对学校,对种姓制度以及印度的愚昧落后感到深深的失望,他想逃离。
后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威利前往英国学习。来到英国的威利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带给他的权利。为了更好地融入英国社会,威利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并在新身份的庇护下开始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开始进行创作,出入英国主流社会,并第一次和白人女性发生“性”关系。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虚伪的,在移民社区的生活让他看到了移民生活的混乱;和白人女孩发生性关系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无能,而自己的创作也根本无法得到认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后来,诺丁山发生种族暴动,加上自己在英国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此时的威利陷入了何去何从的境地。
二、前往非洲,做安娜的“伦敦男人”:身份的迷惑
由于小说的出版,吸引了非洲女孩安娜的到来。在安娜的身上,威利第一次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他们有相似的身份背景以及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安娜相处威利不会感到身份的卑微感,威利第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满足,并随安娜一起返回非洲。然而,在非洲生活的经历让威利再次感受到了空虚和迷惘:一方面,威利在安娜的庄园过着二等葡萄牙人优越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非洲社会生活的底层受种族压迫的人们以及混乱无序的生活让威利感到了深深的厌恶和不安,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终于,后来非洲爆发种族暴乱,威利和安娜提出离婚,前往柏林妹妹的住处。
在妹妹处寄居的威利整天无所事事,无忧无虑。然而,当威利在柏林的签证即将到期的时候,他再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有一天,当威利看到远在德国的卡米尔人都在以卖玫瑰花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家乡战争筹集钱财的时候,威利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后来在妹妹的鼓动下,威利决定返回家乡参加“游击战争”,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重返英国:杂糅身份的建立
离开德国,威利决定投身到印度的“游击战争”,希望为家乡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回到印度的威利发现所谓的“游击战争”只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激进分子所发起的暴力组织,他们所奉行的都是一些暴力的“杀人哲学”。满怀革命斗志的威利在看清了这一切之后感到了恐慌和不安,然而,参与到“革命”组织的威利已经上了警察的黑名单,他不得不小心,否则会受到被杀害的危险。后来,威利终于有机会向警察投降,被投入狱。后来在妹妹及朋友罗杰的帮助下(罗杰送来了一本威利在英国时出版的关于印度的小说)威利才得以洗脱政治犯的罪名,并顺利返回英国。
重返英国的威利此时已经年过60,在罗杰的帮助下,威利在一家建筑编辑公司工作,此刻的威利开始从容地在伦敦生活,并且开始接受这种生活。此时,认识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威利似乎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融入到英国的社会当中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结论:
威利漂泊的一生就是其对自我身份探寻的过程,然而,主人公威利无论是想摆脱旧身份、重塑一个新的身份,还是试图找回原来的身份的尝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认识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存在,并努力建构一种杂糅的身份,才有助于找到身份的归属感。奈保尔通过小说中人物流散历程当中身份归属的追寻,有助于我们对像奈保尔一样具有多重文化身份背景的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做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Naipaul, V. S. Half a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1.
[2]Naipaul, V. S. Magic Seed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4.
[3]Said, Edward W. 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Weiss, Timothy F. On the Margins: the Art of Exile in V. S. Naipaul.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2.
[5]冯会珍. 驯服与反抗—論<半生>和<魔种>中的人物文化身份追寻. 东北师范大学,2013.
[6]胡春兰. 身份的缺失与重建—奈保尔小说<半生>的后殖民主义阐释. 陕西师范大学,2008.
[7]黄辉、周慧. 《流散叙事与身份追寻》.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8]聂薇. 奈保尔小说《半生》中的讽刺艺术. 名作欣赏,2007(22): 49-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