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奎报《东明王篇》中的民族自主意识

2017-09-20张淼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摘 要:李奎报是高丽后半期的杰出的作家,是爱国主义诗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是朝鲜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东明王篇》是其早期创作的三大咏史诗之一,是诗人爱国主义的彰显,更是其民族自主意识的体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的咏史诗有所开创,而且以多种方式为后世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本和资料。

关键词:李奎报;《东明王篇》;民族自主意识

作者简介:张淼(1992.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延边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

“李奎报是朝鲜高丽时期最有才华的民族诗人,也是在朝鲜中世纪的文学发展史上独辟蹊径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泰斗。”[1]在名家迭出的高丽诗坛上,他以高超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自己民族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记载,李奎报一共创作了八千余首诗和七百多篇散文,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诗两千余首和散文五百多篇,被后人誉为“东方诗豪”。从李奎报的创作历程看,他的汉诗众体兼备,青年时期,以近体诗为主,中晚年以古体诗为主。最有特色的是古体诗,歌行和杂言古体诗汪洋恣肆,具有奇异的想象力,气势磅礴。《东明王篇》是李奎报早期创作的古体诗,也是早期创作的三大咏史诗之一。

一、李奎报其人及思想

高丽中期,武人专政,社会矛盾长期积压并进一步激化,文人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投身报国、敢为天下先的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人民的反抗、外敌入侵,使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李奎报也不例外。李奎报一生颇不得意,青少年时期较为激进和狂放,中年以后对人间冷暖颇有体会。他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抒情主题的结合,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李奎报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9岁之前是年轻气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分关心,对民族历史深感自豪,长诗《东明王篇》即写于这一时期。早年的诗歌创作,是在借鉴浪漫主义精神中发展起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中,把大胆奇特的幻想、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气势磅礴、自由奔放的艺术境界。

32岁步入仕途到63岁被冤屈而免官流放,这是李奎报一生中转折最大的时期,是他被卷进坎坷官场生活的时期,也是他的創作风格在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孕育和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中发生深刻变化,而名篇迭出的时期。这是他积极用仕但不受重用的一段时间,在武臣执政的严峻形势下,诗人时时刻刻都有如履薄冰之感,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下层百姓的痛苦。这一时期诗人的思想转为深刻的社会批判。

64到70岁,李奎报身居高位,但对官场和仕途更为绝望,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甚至将自己描绘为“面枯心死一衰翁”,但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令他“心死”的只是对朝廷政治的希望,并不是自己报国为民、造福天下的理想和信念。这一时期,其思想上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就是民族自主意识和爱国主义的张扬,而这一思想也是从青年就开始并一以贯之的。

70到74岁,是李奎报的晚年,这一时期正值蒙古入侵,高丽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诗人辞官,闲居在家,民族危亡关头,诗人立即投入了抗敌的工作中。尽管对朝廷政治已经绝望,但是对本民族和国家的热爱却空前高涨,耄耋之年还意欲上场杀敌,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纵观诗人一生,始终将民族自觉意识作为思想中一个鲜明的个性去张扬,有维护动乱中的朝鲜的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

二、《东明王篇》中的民族自主意识

《东明王篇》共1390字,是诗人在26岁时以民族神话传说为题材而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是反映诗人青年时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之一。长诗以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催人向上的艺术格调,生动地描写了东明王朱蒙的诞生、朱蒙艰难的成长过程以及为民族建功立业的丰功伟绩,其民族自主意识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敷演神话保留民族文化

长诗中被神化为天地之子的解慕漱被塑造为豪爽、勇敢、叱咤风云的古代朝鲜“建国始祖”,而中心人物朱蒙被塑造为刚猛、机智、所向无敌的古代英雄。这样写朱蒙,作者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仁政的渴望。这样写祖先的历史,既缅怀祖先的功业,又能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

在序文中作者点明自己的创作动机:“矧东明之事…… 欲使夫天下知我国本圣人之都耳。”作者指出:朝鲜国乃祖先所开创,国人应为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天下人也应该知道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礼仪之邦。作者一方面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是警告世人不要对一个礼仪之邦虎视眈眈。

在《东明王篇》正文开篇,李奎报首先引入中国古代帝王的神话传说:“元气判沌浑,天皇地皇氏。……圣人间或生,神迹少所示。”这一序文很好地烘托了氛围,为下文敷陈朱蒙父母之事作了铺垫。在李奎报笔下,朱蒙父母被分别演绎为天帝之子解慕漱和河伯之女柳花,并且他们在《东明王篇》的出场充满了神仙般的奇幻与绚丽。李奎报对解慕漱和柳花故事的铺陈是《东明王篇》的第一部分,朱蒙的出身被赋予了神奇的图景和非凡的背景,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平铺生涩的简单陈述,而是一种富含激情和神异景象的瑰丽画卷,朱蒙的出生因而也就更加非比寻常。在高句丽时代,相关中、朝正史中,关于朱蒙建国前后的具体细节并无太多,而在《东明王篇》中,朱蒙建国之伟大行迹被给予热情赞笔,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民族祖先的热爱。

在《东明王篇》的最后,李奎报说“我性本质木,性不喜奇诡。初看东明事,疑幻又疑鬼。徐徐渐相涉,变化难拟议。况是直笔文,一字无虚字。神哉又神哉,万世之《高丽史》。” 李奎报创作《东明王篇》,有着振兴民族精神、反观时政的意味,因而其言论中不无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义务。endprint

(二)借古讽今寻求解脱之路

除了保留本民族文化之外,《东明王》还将古代的圣君仁政和现代的黑暗腐败进行对比。“太古淳朴时,灵圣难备记。后世渐浇漓,风俗倒汰侈。”“自古帝王兴,征瑞纷蔚蔚。末嗣多怠荒,共绝先王祀。”诗人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历朝历代都是开国艰难,先主英明,而后代逐渐腐败,导致亡国。诗人借古讽今,针对时弊,并垂诫后世统治者:“守位以宽仁,化民由礼义。”提出以仁治国,以礼化民,这实际是针对武臣专权而发的,从诗中可看出李奎报对后世治国者的诚恳希望,也体现了李奎报的儒家思想。

詩人创作千余字的咏史诗,不仅仅是为了保留民族文化当中最原始最精粹的部分,更多地是有感于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贤君盛世的向往,渴望当权者能够仿照圣明君主,改革弊政,带领朝鲜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影响借鉴中呈现民族特色

中朝交往密切,互动频繁。作为朝鲜初期影响较大的叙事诗,《东明王篇》中不难看到中国早期叙事诗的影子。在叙事、人物、思想上,与《诗经·生民》关联密切。

《东明王篇》共141韵,282句,是整齐的五言古诗,“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堪称东方古代文学中的叙述巨作”。整篇利用神话传说叙述了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开国祖先的建国业绩,既与历史记载相符合,又婉转起伏,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这与《生民》的叙述方式基本相似,但是《东明王篇》因为创作时间较晚、资料收集丰富,再加上独具匠心的构思,比起 《生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艺术感染力很强。

《生民》中后稷时代还有原始氏族社会母系制的残留,实际上,后稷为一历史过渡时期传说的半神半人之英雄人物。而《东明王篇》有着深刻的寓意,这个“寓意”集中表现在序言中:“得《旧三国史》,见《东明王本纪》。其神异之迹,踰世之所说者。……矧东明之事非以变化神异眩惑众目,……欲使夫天下知我国本圣人之都耳。”很明显作者向天下昭示高句丽也是天神之孙所创建的国家,可以与中原民族之祖先相媲美,欲以此来激发民族意识和自尊心。其目的在于巩固其王朝,“乃知守成君集蓼戒小毖。守位以宽仁,化民由礼仪。永永传子孙,御国多年纪。”

从情节结构上看,《东明王篇》中的“弃之深山中”与《生民》中的“诞置之平林”比较,被抛弃的地点与后稷被抛弃的地点可以说是相同的,其“百兽皆拥卫”也使人联想到“鸟覆翼之”之情节。这种情节的相似也说明《东明王篇》受到了《生民》的影响,然而,《东明王篇》中屡弃不死是朱蒙诞生时的一小段插曲,并非故事的全部。《东明王篇》虽然受到了《生民》的影响,但是《生民》叙述的是周始祖后稷的神奇诞生和对农业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业绩;《东明王篇》叙述的是经过艰辛的迁徙,最终立国建都,传位后嗣的英雄故事。因此,《东明王篇》虽是借鉴了《生民》篇,但显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朝鲜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英雄史诗。

三、结语

《东明王篇》用充足的笔墨书录了东明王朱蒙的开国传说,而且加上了热情洋溢的感想和评论,将东明王与中国远古的神话人物并列,既有神话因素,也表现出了诗人高扬的民族自主意识。借古讽今表现出士人强烈的爱国意识,在比较借鉴中能够有自己的特色,表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失为民族自主意识的最高体现。

李奎报的咏史诗在朝鲜咏史诗上占有独特地位,李奎报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朝鲜半岛咏史怀古诗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朝鲜半岛咏史怀古诗在日积月累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等待时机的成熟;另一方面,李奎报很好地继承了新罗以来咏史怀古诗创作在朝鲜半岛所积累的经验,他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对朝鲜半岛咏史怀古诗进行“质”与“量”突破的重任。而作为前一阶段咏史怀古诗之总结,李奎报同时也是高丽后期咏史怀古诗的引路者,他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学环境中,紧扣时代脉搏,用自己的创作实绩成功地向将后来诗家引导到一条积极、现实与爱国的咏史怀古诗创作道路之上。《东明王篇》不仅在咏史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鲜明的民族自主意识成为不可替代的珍贵史料。

注释:

[1]李岩.《论李奎报诗歌创作历程及其艺术风格》[J].

参考文献:

[1]李奎报,李承休.《东明王篇·帝王韵纪》[J].首尔:乙酉文化社,1974.

[2]金富轼.《三国史记》[M].首尔:乙酉文化社,1977.

[3]席永杰.《13世纪朝鲜杰出的现实主义汉文诗人—李奎报》[J].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2).

[4]林贞玉.《李白与李奎报对月亮的审美意识之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1998.

[5]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李岩.《论李奎报诗歌创作历程及其艺术风格》[J].

[7]李岩.《李奎报东明王篇艺术结构漫谈》[J].延吉:《东疆学刊》,2005(3).

[8]李岩,徐健顺.《朝鲜文学通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师存勋.《李奎报咏史诗研究》[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0]朴相福.《漫谈<东明王篇>与<诗经·大雅·生民>之关联》[J].延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