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赛宁抒情诗中拟人化手法分析

2017-09-20任曙碧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四季抒情诗拟人化

摘 要:本文研究叶赛宁诗歌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以此分析其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作用。通过对诗人抒情诗的大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诗人善于运用拟人化表现手法,将动物、四季等赋予人的特性,描绘出别具一格、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因此,拟人化是叶赛宁抒情诗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关键词:四季;动物;抒情诗;拟人化

作者简介:任曙碧(1993.1-),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6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一、叶赛宁——俄罗斯大自然的歌唱家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04—1912年在康斯坦丁诺沃乡村小学和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写了三十多首诗,至此开始其写作生涯。他是20世纪杰出的俄罗斯诗人,被誉为“乡村最后一位诗人”、俄罗斯纯粹抒情诗的最高峰。

在俄罗斯丰富多彩的诗歌遗产中,叶赛宁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有着不同的称号:农民诗人、大自然的歌唱家、俄罗斯抒情诗人。大自然四季的不同阶段都在他的诗歌中被巧妙地赞美着,叶赛宁拥有这些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叶赛宁的诗歌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富于隐喻、形式多样、非典型的形象以及各式各样风景画的描绘,叶赛宁抒情诗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拟人化手法在其诗歌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比如,“一株幼枫吮吸着田园母亲绿色的乳房”;“幽暗的樹林弯着身子,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黄昏皱起了黑色的眉毛”。

二、叶赛宁——四季风景的写生者

叶赛宁在《月亮在烤古房后》一诗中描写到,春天是如此的轻盈与温柔,她“缓步走来,仿佛朝圣的香客”,她“手持棍子脚穿桦皮草鞋”。诗人笔下这位年轻的姑娘是一位农妇,她穿着草鞋,装饰着周围的一切:“在阴影覆盖的树林,她给小白桦挂上玎玲的耳环”,然后“她同晨光一起飞进了丁香园”。在短短几行诗中,诗人既运用了动态描写(“缓步走来”、“飞进”),又加入了声音的刻画(“玎玲”),诗人创造出大自然苏醒的艺术形象——质朴但又美妙的农村姑娘像只翩翩起舞的小蝴蝶,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红色的霞光在东方燃起,它不慌不忙,云朵们舞动双脚,互相拥抱着。春公主戴着玎玲的耳环,解开发辫,快乐地飞舞着,好像在叫喊:“快来呼吸春天的空气呀,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神的恩赐!”这幅自然画卷里流露着和谐、温柔的美感,这里呼吸着别样的喧哗,这里被一种梦幻的理想包围着,快乐的树叶不住地招呼着,它们呼唤着沉睡的春天;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叫着,歌颂一曲又一曲春日的赞歌……

诗人在另外一首《秋》(在那遍布悬崖的桧树密林中……)中则描绘了另外一番景色。

秋天——金黄的树叶、潮湿的空气、悲伤的气息。叶赛宁的诗歌是一副充满声音和感觉的画卷。秋季是个特殊的时刻,她悲伤而又凄美。秋季的早晨浓雾弥漫,悬崖模糊不可见,秋天就像“棕黄色牝马悄悄掻鬃”。潮湿的浓雾中闪现过凄凉的田野,一望无际的森林闷闷不乐地伸展着:整个画面充满了秋的气息。树叶坠落在地上,棕黄色牝马驰骋在泛黄的草地上,溪水在这片静谧中流淌,马蹄踏出的叮当声不停地回想在这平静的梦中。风吹卷着树枝,像“苦行僧”似的,形单影只的人走在到处枯萎的落叶上,他“还为那望而不见的耶稣神像,在山楂林中舔吻红色的溃疡。”

《冬天在歌唱——在哀号》——这是一首展现冬季景色的诗歌。一场冬雪过后,悬崖、松树,所有的一切都被白雪覆盖。灰白的云在远处飘荡着。冬天在狂吼,一只小麻雀都要被冻僵了。森林一望无际,他轻声哼唱着来自遥远国度的歌谣。然而,在小麻雀的梦中,一位“绝色美人”的出现却透露出“明媚的春天”的到来。

在叶赛宁的诗中,大自然要比现实生活中显得更生机勃勃,阳光多彩。在诗人的创作中描述了很多种树木,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形象,每一种形象都拥有自己的面容和性格。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植物、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鲜活的,有着深刻灵魂的,他们拥有感觉和情感。他们有着自己的脸庞、感知、性格,他们彼此交流,互相微笑亦或放声痛哭。因此,叶赛宁诗像是由欢乐编织成的五彩缤纷的地毯,浑身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妙不可言的香气。

三、叶赛宁——动物情感的诉说者

诗人在抒情诗中广泛运用了拟人手法,动物在诗人的笔下或痛苦,或快乐。诗人笔下对动物的描绘突显两个特点:一方面,动物世界相比人的世界来说,更加和谐、公平和善良;另一方面,叶赛宁的诗歌赞美自然界母爱的传承,诗人关注后代发展,宇宙循环。在诗歌中表达出一种思想:动物世界单纯简单,然而它们的生存却不得不取决于人的意志,它们是无助的。

最能诉说这种怜悯情感的是叶赛宁的《狗之歌》。这是一首独特的叙事诗,故事情节简单,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诗歌开始于一个刚刚苏醒的“清早”,“在黑麦秸搭的狗窝”旁蒲席闪着金光,升起的太阳打开了诗人无线的想象力:温暖的、使人容光焕发的阳光照射着麻布,母狗生下了小狗崽,它们毛色棕黄,“一整天它亲吻、抚爱,舔理着它们的茸茸胎毛”,它用自己的身体暖热孩子们,“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残雪融化缓缓流淌着”。但这样安闲甜美的画面随着“闷闷不乐”的主人走出戛然而止。母狗想要救自己的孩子,它“在雪堆间奔跑,紧跟着主人的足迹”,但它却无能为力,只有浅浅的涟漪泛起在那还未封冻的湖面。母狗异常痛苦,“它总算勉强拖步回来,时而舔舔两肋的汗水”。

诗人赋予母狗以人的情感——它忍受着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它“觉得茅屋顶上一弯新月,似乎是自己的一只狗崽”,母狗呜咽着,像在呼唤着自己的远方的孩子回到身边。幽蓝的天空中出现一弯新月,它们一点一点地散开,倏的划过小山丘,雪地上留下灰白色的影子,还有这只喘着气的、披着白色殓衣的母狗……“它的一对眼珠无声地滚动,仿佛一颗颗金星溅落雪中”。母狗为死去的孩子哭诉着。在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两次出现“金色”:早晨,阳光温暖着照耀着蒲席;傍晚,痛苦的母狗眼睛里闪着金色的泪光。如此对比,更增添了几分悲凉。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在读到此诗的时候评价道:“叶赛宁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如此巧妙,怀着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

同样一首《母牛》也表现了凄美的情感。“人们会给它套上绳索,然后拉去屠宰场”。诗人对母牛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和愤慨,母牛辛勤劳作,但是当它“衰老了,牙也掉了,双角刻着岁月的印记”,此刻,“粗暴的牧人常把它抽打”……诗人笔下的母牛预知到自己的死亡,它想到自己“那只白蹄的小牛犊”。母牛如同人一般关心自己孩子的命运,“它梦见一片白色的丛林和青草丰美的牧场”,它在梦中寄托了对孩子殷切的祝福。

由此可见,叶赛宁的抒情诗中运用了大量拟人化手法,许多普通的家畜成为叶赛宁的描写对象。它们拥有人的意识和感情,诗人提出要善意地对待大自然,对待动物。动物亦同人一样,它们需要人的保护,人应该对动物负责。

结语:

拟人化表现手法是叶赛宁抒情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诗人创造出一种与自然相联系的特殊的神话诗歌,由此表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对虚伪文明的反对。他视俄罗斯乡村为神圣,一切与之有关的事物——植物、动物,大自然都是充满灵性的。诗人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这些事物以不同情感和独特个性,从而描绘出一个独特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阿格诺索夫主编.20 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顾蕴璞译.叶赛宁诗选[M].译林出版社,1999.

[3]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郑铮译.叶赛宁诗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季抒情诗拟人化
一词拟人化
拟人化研究综述
優美的抒情诗——赞邱玉祥的水粉画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