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中的六大层次
2017-09-20钟继彬
钟继彬
摘 要:古代文学属于璀璨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珍贵性和价值性。促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流传,有必要对其传播当中的各个层次进行明确探讨。本文在探索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时便主要对传播的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展开了探讨。主体主要有书塾、寺院等,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内容包括时代性和价值性,方式有书面和口头,对象有创作型、批评型和消费型,效果与方式和对象密切相关。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播学;传播层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于文学、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予以了重点关注。就现阶段而言,在文学接受方面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文学传播,尤其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方面展开的研究比较有限,虽然进行了研究对象、范围以及方法的确定,却不具有明确性。鉴于此,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传播展开研究时,必须要确定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即形成研究的六大层次,便于系统的展开探索。
一、传播主体
古代文学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劳动等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古代文学的传播需要借助于劳动人民的力量,从该角度可以将劳动人民视为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虽然在中国的诸多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但是其在传播当中基本上会依靠个人、家族、民间机构、寺院、书塾等。传播主体的不同产生的传播作用亦存在一定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寺庙和书塾的传播效果比较明显。除此以外,唱戏的歌姬或者演员亦能够成为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其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
二、传播环境
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环境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其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传播的软环境主要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产生时代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管理以及技术条件等。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可以反应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状态,反之,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态又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例如唐朝鼎盛时期的诗文发展状态良好,与当时唐朝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关系密切。该点主要是指宽松的政治环境可以令人们具有一定言论自由的权利,良好的经济环境则可以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创造经济条件[1]。此外,古代文学传播的硬环境主要是指茶馆、酒肆、寺庙、私塾、官府等场合,在上述场所当中文化便于被弘扬与传播。
三、传播内容
古代文学在传播当中会受到时效性的限制,主要由于其传播的方式并不十分发达,因而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一般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作者,其作品在出现时便能够被世人所知,比较典型的应该为李白、杜甫、苏轼等。但是,对于知名度相对较低的创作者,其作品即便比较优秀,但是却不能够得到及时且快速的传播,甚至部分创作者的优秀作品只有在其去世以后方能够面世。从该点可以看出,优秀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传播与创作者的知名度关系密切,但是其内容大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深邃的内涵,因而能够受到众人的追捧,符合大众审美。鉴于此,对于知名度较低的创作者的作品,可以从其传播内容的时代性和价值性入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四、传播方式
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比较落后,其传播的速度十分缓慢,传播的方式主要为书面和口头。其中,书面传播主要将文学作品刻至或者印至书本面上,由寺庙或者私塾进行传播。口头传播则比较兴盛,可以由歌唱或者吟诵等多种方式,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传播当中便主要采用了口头傳播的方式,能够在其游学时进行思想的广泛传递。
五、传播对象
分析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时对于传播的对象需要展开重点探索。传播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播的文学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其价值性具有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传播对象分为创作型作家、批评型专家和消费型读者三个类型。其中,创作型作家比较关注作品的内涵,希望能够吸收借鉴优秀之处;批评型专家主要为了批评而阅读,对文学作品会产生审视,关注的内容为作品价值;消费型读者当中的普通民众主要为了消遣和娱乐,文人士大夫则偏向于作品的文化与内涵[2]。
六、传播效果
古代文学传播当中,不同传播方式、传播对象,对同一文学作品产生的传播效果存在不同之处。以手抄本传播为例,手抄本当中的文学作品一般会选择比较具有文学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但是不同书法家所写的手抄本却具有不同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3]。若名气较大的书法家抄写,则更易于传播且传播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在于,书法家自身的文字水平和家庭背景等会对文学作品传播速度产生影响,其生活环境当中的丰富传播资源亦会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由文人雅士所创作,其中蕴含一定深刻思想与情感,在其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会进行传播,在时间的演进下至今已经形成了古代文学传播这一研究领域。为了能够更加系统且细致的对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情况展开研究,必须要从传播的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对象和效果六个方面入手,保证研究的全面性,更加深入的挖掘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萌.论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03):164-167.
[2]戴灜滢.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形成过程中的文学传播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11(06):98-100.
[3]秦艳红.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5(08):346-347.endprint